初中英语阅读教学高阶思维提问
1. 如何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深层思维能力
阅读思维能力的训练有5个方面。
1)判断能力。让学生通过分析语法结构,推断生词版的大意;
2)概括权能力。让学生通过意群来概括段落核心大意,总结出关键句;
3)辨析能力。让学生正确判断选项之间的细微差别,找出与原文相符的答案;
4)定位能力。让学生找到问题选项的在原文中的还原点;
5)综合运用能力:让学生阅读文章后能体会、概括出作者的语气、态度、观点。
具体教学设计,围绕着5方面针对性的找原文,改编,最重要的是教师要具备独立编写阅读题和设计选项的能力。
2. 如何培养学生英语高阶思维
如何培养学生英语高阶思维
进入21世纪,知识更新速度加快。以创新为主的时代精神对人才素质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素质发展至关重要。具体即体现在学科的学习上。因此,当今小学教师应该以全新的思维模式,敏锐的洞察力思考和总结教学模式。学科教学设计不应仅停留在“记忆”“理解”等“低级思维”中。在小学阅读教学中运用高阶思维,让学生感受到英语学科的魅力,并有意识培养学生高级思维能力。潜移默化中,学生逐渐以高阶思维探索问题,应用高阶思维解决学科问题,进而解决在生活中遇到的难题,最终培养一名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创新性思维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的新时代人才。
高阶思维的概念及与阅读教学的关联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把人的认知思维过程从低级到高级分为六个层次即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低阶思维是指较低层次的认知水平,如记忆、理解和应用,主要用于学习事实性知识或完成简单任务的能力;而高阶思维则超越简单的记忆和信息检索,比如对问题的分析、综合、评价和创造,是一种以高层次认知水平为主的综合性能力。而所谓高阶思维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指的是教师以高阶思维为理论基础,在教学设计活动有意识地设计利于引导和培养学生高阶思维的各种任务。
高阶思维与英语阅读教学紧密相联。高阶思维和英语阅读可以在同一过程中完成。高阶思维以阅读活动为实践过程,阅读活动以高阶思维为理论基础。两者相辅相成。英语阅读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最好材料。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篇章结构、文章脉络、逻辑思维推理进行梳理,而不要直接告诉学生。这就需要教师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着手,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分析、思考、自行归纳与总结。也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在阅读过程中设计各类相关的问题,尤其是一类开放性的问题,鼓励学生的不同意见和创新想法,让学生积极发言,在这一过程中便有效锻炼了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 有效提问,无限思维——谈如何采用有效提问进行英语阅读教学
摘要:课堂提问是有效教学的一种重要教学手段,是联系教师和学生思维活动的纽带,如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纠正偏差,如何进行有效提问,是每个初中英语教师应该掌握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初中 英语教学 有效提问
有效教学是课堂教学永恒的主题,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提倡有效教学,对贯彻新课程理念,克服课堂教学“程式化”,更有重要的意义,笔作为一名长期工作在教育一线的初中英语教师,笔者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纠正课堂提问的偏差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课堂提问教学的成功与否,对于教学往往有着重要的影响,长期以来,一些初中英语教师对课堂提问缺乏必要的思考和研究,还存在一定的偏差,这些偏差需要及时纠正。
1、纠正无义偏差
课堂提问的问题要有明确的目的和指向,才可称得为“有意义”问题。但是,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存在着很多与之相反的“无义”问题,提一些与课堂教学目标无联系的问题,或者提一些走过场并且浪费时间的无效问题,造成教学不严密。如:
(1)Are you a student?
(3)Who is your English teacher?
以上例子反映出无义问题的一般特征:问题回答与教学目标和主题关联不密切,所提问题可能误导学生脱离所学内容,或者只对活跃气氛产生效果,与本课内容无实质联系。
2、纠正低效偏差
目前的英语课堂提问内容,反映出提问实效过低的现象。特征表现为提问内容与所学内容无实质联系,只是为了提问而提问,在实际教学中,为了让课堂呈现出“繁荣”的景象,往往只需在“Yes”,或“No”, “Right”,或“Wrong”, “True”或“False”等肯定或否定的两极范围内选择。这些提问内容上的偏差,使得看似热闹的提问失去了原有的效果,丧失了课堂提问教学的有效性,提问的主题偏离了教学内容,学生的语言能力达不到任何的训练和提高,这对于学生的发展是不利的。
二、提高课堂提问内容的认知策略
有效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的基础上展开的,教师要十分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了切实提高提问教学的有效性,使教师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务必在课堂教学中明确提问的目标性,注重提问的艺术性,突出提问的主体性。
1、明确目标性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支配、控制和调节着整个教学过程。任何教学活动都要围绕某个教学目标展开,提问教学的目标,笔者以为,主要是能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和促进学生发展。
教师的提问,应富有启发性,因为课堂提问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手段。教师要善于提一些学生在所学内容中找不到现成答案,而又与所学内容关系十分密切的问题,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以利于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求知欲,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引起学生的探索活动,并在探索活动中培养创造力。例如,在讲授《牛津初中英语》 7A Unit3 Let’s celebrate中的 Reading时,在课文学习之后,巧妙的通过两个开放式的提问:①.How do we Chinese celebrate Mid-autumn festival? ②.What a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Halloween and Mid-autumn festival?让学生在讨论中各抒其见,分析比较得出结论,从而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这样还能激发学生兴趣,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的提问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有了学习的原动力,就能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为此,教师必须从教材和学生心理特点出发,引人入胜地提出富有趣味性、启发性的问题,用科学、艺术、生动的语言,吸引学生去积极思维。
2、注重艺术性
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项艺术活动。前苏联教育家苏霍母林斯基说过,“学生的注意力就像一只极易受惊的小鸟,当你走近时,它马上会飞走;当你抓住它并把它关起来时,以后就别想再听优美的歌喉。”因此,教师提问时,要十分注重方法和技巧,以强化学生的认知。
在课堂提问时,要尽量照顾到多数学生,兼顾少数学生,有时可采用多题联系提问法,就是先提出一个问题,然后让座位前后、左右顺序回答,使每个学生都有练习机会,例如,在讲解《牛津初中英语》7A Unit6 Fashion单元时,讨论What’s your favorite fashion?让学生按顺序回答,使每个学生都能表达一下自己的见解,而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进一步问“Why?”
学生对问题做出正确的回答,即使是很小的进步,教师都应当给予肯定、赞扬,这样对增强学生答题的积极性和自信心非常有益。学生对问题做出错误的回答,教师应立即纠正,纠正速度越快,越有效。例如,对于回答得好的学生,可以用“Well done!”“Very good!”“You did a good job!”等鼓励学生再接再厉。对于回答不出或回答错误的学生,可以用“It doesn't matter.” “I hope you will do better next time.”等消除学生的自卑和恐惧心理,使学生树立起信心。
3、突出主体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明确提问不仅是教师的权利,更应是学生的权利,让学生大胆设问,或教师回答,或学生回答,师生通过互换角色能促使学生认真学习,独立思考,不断总结归纳,切实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真正使英语成为交流性语言。
教师要善于创设一些新颖别致、妙趣横生,能唤起学生求知欲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想探个究竟,想问个为什么?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培养了学生的“提问”意识。例如,教学《牛津初中英语》7B Unit6 Pets第一课导入时,通过展示各种宠物的图片,直观地呈现新词,让事先预习好的学生有展示自己的平台,给他们真正的“说话权”和“提问权”。
教师还要给学生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留给学生充分思考、探索的时间,尊重学生用不同的方式理解和解答问题。经常给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例如,在教授《牛津初中英语》7B Unit3 Finding your way时,讲完Reading后,设置以下问题让学生来讨论:How can we express routes in English? Give some examples.在讨论之后,请同学把讨论结果与大家共享。对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三、提高课堂提问角度的策略
1、相机诱发:点拨式
在课堂教学中,课堂提问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影响着学生思维的训练。提问必须抓住时机,相机诱发,适当点拨,使提问收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把握好提问的时机是个常识性问题,但常常为人所忽视。根据心理学中注意力的转移和新异性等特征,我们要在课堂的不同阶段,用新颖有趣的问题,不失时机地用课堂提问的方式将学生的思维吸引到教学中来。上课伊始,可以通过提问将学生的注意力迅速吸引到教学中来。例如在学习《牛津初中英语》9A Unit1 Star signs的导入时,用多媒体展示十二星座的图片,问他们不同的图片代表什么星座。授课中要经常提问来调控课堂气氛,如在学习《牛津初中英语》9A Unit2 Colours中的 Reading时,在学到remind 时,教师让学生猜测remind sb.of sth.这一短语的意义时,可先置景:Suppose you entered a room and saw a picture on the wall,which made you remember your friend.这样学生可以在生动的语言环境中,发挥形象的思维,从而达到较好的效果。
2、降解梯度:搭桥式
上课时,教师提出的有些问题学生答不出来,这常常因提问的梯度大。这时,教师就可在此点和彼点间搭桥引路,让学生经过一番努力后顺利地解决难题。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面对教学的核心问题,产生思维上的障碍时,教师可以采用这种方式进行提问,有利于学生自主的进行思维能力培养与知识体系的构建,教师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是通过搭桥式的方法引领学生探求知识结论的方向,而不是把答案直接告诉学生。比如在学习《牛津初中英语》9A Unit3 Teenage problems的Main task之后,问学生:How do you deal with the problem of stress?这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学生回答起来有些困难,这时候老师可以将问题分解成以下问题:
T: What will you do if you have too many exams?
S: I will talk to my teachers.
T: What should you do if you do not have enough sleep?
S: Maybe I should go to bed earlier.
...
从以上提问可以看出这样的提问时很有效的,教师并没有直接将中心内容灌输给学生,而是将内容分解,通过采用搭桥式的方法进行有效提问,促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来获得认识、解决问题,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思维。比教师自己从嘴里说出来的要深刻,而且更具有说服力。
总之,在英语教学中,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启迪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同时,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英语教学更有效。
4. 如何在初中英语阅读课堂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中学的基础知识教学,特别是理科教学,是对前人研究、发现所积累的基础自然科学知识成果的传播、再现,不具有首创性。中学化学的创新教育不是去开拓和创新未知的知识,而是创设一定条件、环境和氛围,引导、启发学生去模拟、探究科学家的实践活动过程,运用积极的求异思维、敏锐的观察力、活跃的灵感去发现“新”现象,开发智慧潜能,触发创新思维,归纳出现象的本质和规律,形成独特的知识结构。一、培养化学思维,引导创新思维。化学思维体现在诸如现象与本质、宏观与微观、结构与性质、变化与条件、共性与个性以及实验与认识等方面的思考与认识上。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对于学生掌握化学知识、培养创新思维习惯有特殊的作用。例如:在分子概念的教学中,通过“碘升华”的演示实验,欲使学生认识“升华”这种宏观现象,必须运用化学思维方法,到微观世界寻找原因,引导得出是分子运动的结果。用“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的思维方法,引导学生发挥创造性想象,求知物质的性质,从而挖掘学生的智慧潜能,引导创新思维。二、激发好奇而质疑,促进创新思维。好奇是学生探索心理的推动力,质疑则构成了学生从一般性思维发展到创新思维链上的关节点,疑而启思,疑而生变。如瓦特因对蒸汽冲动水壶盖好奇而质疑,发明了蒸汽机;巴甫洛夫对狗流唾液好奇质疑,创立了高级神经活动学说。我们用“魔棒点火”、“海底世界”等这些奇异的化学实验现象,激发好奇心,引起学生疑窦,常使学生的情绪处于亢奋、激动之中。在这种情感的刺激下,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去探索、去揭示“奇”的奥妙,去寻求“疑”的答案。创新思维的火花时时在白热化的思考中进发而出。三、培养讨论习惯,触发创新思维。创新教育要求师生之间形成民主平等的和谐气氛,要为学生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最大的空间,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和探索的基础上,进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和教学体系。在课堂教学中,允许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展开讨论,这能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讨论的过程实质是相互竞争、相互诱导、相互激活的过程,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在讨论中一旦被触发,有如激流奔放,甚至可以形成汹涌的创新思维浪潮。如对习题一题多解、多题一解的讨论,化学实验步骤最优化的讨论,气体发生装置气密性检验方法的讨论,以及化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科学研究相结合的讨论,均能吸引学生思考,拓宽思维的空间,激活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去思考问题,进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四、变换思维方法,培养思维创新能力。1.加强逆向思维训练。通过研究和解决问题,一般均习惯于正向思维,一旦问题稍有变化,学生的思维定势就成为解决问题的羁绊。如氨气使酚酞试液变红,二氧化硫使品红溶液褪色,如果加入某物质后引起颜色变化,学生能迅速判断出使颜色变化的物质。但如果题给出的信息为颜色早已变化,且未加入任何物质,学生一般难以跳出常规、变换思维角度进行逆向思维。、口强联想思维训练。联想就是指在全方位多角度地研究问题的时候,寻求多种途径探究问题,从不同方面寻求问题答案的思维方法。噢 顺便说一下 目前我在学的ABC天卞英语中心的教师要我明白,事实上想将英语学好是轻松的!一定有个恰当的学习情境及练习口语对象 老师水平是关键 口语纯正才行,持续每日口语交流,1 on 1个性化学习才会有更.好.的学习成果。课程结束后需要重复复习课堂录音档 把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实在是真的无对象可练习的情况,最好能上旺旺或沪江得到课余教材练习,多问多听很快的语境就加强起来,整体效果会非常快速显着的。在这个过程中善于联想是创新的关键。学生联想越广,驾驭知识的能力就越强,由此拓宽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加强了思维的针对性,提高了学生推理、想象和求异创新的能力。五、设计探索性实验,培养操作创新能力。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形成科学思维方式、掌握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途径。欲强化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功能,应将一些模拟实验、验证性实验重新设计成探索性实验。如将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设计成教师指导下学生探索式实验,采用“实验——分析——讨论”的程序组织教学,将学生分小组按反应物的不同比例进行实验,并设计一系列问题,由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去分析、讨论,学生很有兴趣,思维活跃,主动发言甚至发问。这样设计,既具有探索性与启发性,又锻炼了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及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了学生探究心理,启发和活跃了思维,为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创设了情境,提供了条件。六、寓审美能力的发展子创新能力的培养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不仅要靠理性方面的教育,还需要靠美育这种感性方面的教育。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是美的境界,化学教师只有最得体地把化学教学艺术因素表现出来,才能引导学生深切感受化学学科中的实验美、理论美和应用美。当教师用优美的语言结合挂图、投影介绍大自然变化的作——钟乳石和石笋的形成而构成的壮观景象时;当教师用动听的语言娓娓叙说化学家不畏艰险、勇于探索、追求真理至取得的辉煌业绩时;当学生看到教师构思精巧的板书和计算机屏幕上电子云微观粒子的运动时;当学生在探求新知、寻找规律时获得意外成功的惊喜,在山重水复疑无路之后,突然产生的灵感所带来快乐时,无不感受到美的熏陶,从内心深处升腾起一种难以言喻的美感,它可以成为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获取创新能力的巨大源泉
5. 英语阅读教学中应如何提问求解答
目前,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课堂提问,普遍存在“三多三少”的现状,即一问一答多,独立思考少;尖子生回答多,中下游学生回答少;直接给答案多,分析过程少.笔者根据自己的英语教学实践,就提问设计谈几点看法.
一、提问要诱发学生兴趣,忌直贵曲.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过于浅显,或过于简单、容易,学生就可以几乎不动脑回答,一哄而上或脱口而出,这只是一种很表面化的“积极”与“热闹”,实际上学生的思维仍停留在低级、单一的水平,不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因此,我们设计问题应该在学生现有逻辑思维的水准下,换换角度,换换说法,凡问必曲,培养学生兴趣,发展学生智力,努力学好英语.如在教学《Christmas Day》时可作如下一组问题设计:
因为问题设计时考虑到学生兴趣,课堂上许多学生跃跃欲试,竞相发言,动口动脑,收到了较好的课堂效果.
当然,也可对这一课内容作如下问题设计:
二、提问设计要设阶梯,层层递进,逐级攀登.
对于教学中的一些重难点,教师应尽量设计一些铺垫性的问题,根据学生水平,想方设法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由近及远,一环扣一环,逐步解决大问题,从心理学和教育学角度看,这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如教学《Thomas Edison》一课的问题设计可以一个比一个难,一个接一个揭示文章的主题,使学生逐步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所学知识,向问题本质靠拢,培养分析理解能力.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提问设计时,我们可抓住学生“打破沙锅纹(问)到底”心理,逐层展开,步步深入,设计以下几个问题:
这六个问题的设计基本包括了文章涉及的人物、环境和故事情节等,通过由浅入深的逐步分析和理解,使学生掌握知识,让学生思维在问题的坡度上步步升高,最终达到“能自己跳起来摘到果子”的理想境界,迫使学生在定势范围内连续思维.这种提问设计的程序应该说是合理的.
三、提问设计应有“度”.
“度”是广义的.它应该包括提问设计的难度、深度(铺垫性设问)、亮度(讲究感情色彩,抓住学生原有知识经验和新接受信息不适应而产生的心理失衡,提出问题,打动学生的心)、跨度(抓住教材重点、难点,问得集中,施行浓缩法,加大问题容量)、角度、精度、密度等,尤其是提问设计中的难易度.提问有一定难度,才能激发学生求知欲,调动学生注意力,刺激学生思维,让学生体会到智力角逐的乐趣.当然要注意照顾到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智力水平.这要求我们教师设计问题时,要看准,要有眼光,要恰到好处.我们不能凭借主观想象,想当然,推已及人,胸中无数,而是要通过摸底调查,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如果提问太易,学生就会不以为然,失去提问价值,教师也会失去与学生沟通的机会,浪费教学时间;如果提问太难,学生不敢答,不能答,就会损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当然,提问的难易适度还有两个标准:①问题本身;②具体学生的素质.倘若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又能够想到这两点,教学双方必然会呈现如鱼得水般的景象.
四、提问设计要“巧”.
在英语阅读教学的提问设计中,教师对题型的研究,显得十分重要.因为从纵向看,它必须考虑因课堂教学流程中各个时机、环节的不同而不同;从横向看,则要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有所区别.如此纵横交织,就必须用多种提问方式来体现不同的教学功能,才能适应提问的运行机制.这就要求教师匠心独运,在“巧”字上下功夫.一般地说,①要采用多种提问方式.如投石激浪式、选择比较式、填充补续式、追踪探因式、检查整理式等.②要讲究操作调控方式.要注意提问的时机、提问的对象、提问的方式、答问的评价等.③要防止提问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提问忌深忌偏、忌全、忌浅、忌滥.④要讲究提问的逻辑.问题要合理,问域要适度,概念要清楚,表达要明确,答案要未知.在英语教学中,提问设计的“巧”,越来越显出其重要作用,既能节省教学时间,又能提高教学质量,此法必须持之以恒.如在教学《The Great Green Wall》时我们可以作以下问题设计
这四个问题应该说是“巧”的:问①从课文内容本身提出问题,投石问路,照顾到了大部分学生的情绪;问②在问①基础上更进一层,因为有问①铺垫,学生已尝到甜头,感到学有奔头;问③承前追踪,探求因果,使提问跌宕有致;问④向纵深处又作探索,要学生去“跳一跳”摘到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