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法利夫人英语阅读理解
㈠ 《包法利夫人》哪一章最精彩我以前看过但是有点忘了,英语老师说要选300词背诵,不知道选什么在线等!
第一章不错
㈡ 推荐一些中文文章和一些英文阅读,越多越好~~~~
也不知道你想读哪一类的?
随便说两句吧:
中文:
余华作品:《活着》;《许三观卖血记》
王小波:《我的精神家园》
余光中:《情人的血特别红》
鲁迅:《野草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
王国维:《人间词话》
朱自清:《背影》
外文:
1.乌托邦 莫 尔
2.威尼斯商人 莎士比亚
3.简·爱 夏绿蒂.勃朗特
4.唐璜 拜 伦
5.呼啸山庄 艾米莉.勃朗特
6.鲁宾逊飘流记 笛 福
7.名利场 萨克雷
8.傲慢与偏见 简.奥斯丁
9.双城记 查尔斯.狄更斯
10.恋爱中的女人 劳伦斯
11.新工具 培 根
12.政府论 洛 克
13.尤里西斯 詹姆斯.乔伊斯
14.哈克贝里·芬历险记 马克.吐温
15.老人与海 海明威
16.飘 玛格丽特.米切尔
17.嘉莉妹妹 德莱塞
18.小妇人 路易莎.梅.奥尔科特
19.悲惨世界 维克多.雨果
20.约翰.克里斯朵夫 罗曼.罗兰
21.幻灭 巴尔扎克
22.欧叶妮.格朗台 巴尔扎克
23.高老头 巴尔扎克
24.邦斯舅舅 巴尔扎克
25.格兰特船长的儿女 儒勒.凡尔纳
26.漂亮朋友 莫泊桑
27.娜娜 左 拉
28.包法利夫人 福楼拜
29.基督山伯爵 /三个火枪手 大仲马
30.茶花女 小仲马
31.巴黎圣母院 雨 果
32.红与黑 司汤达
33.拿破仑法典 拿破仑
34.人是机器 拉美特里
35.社会契约论 卢 梭
36.浮士德 歌 德
37.少年维特的烦恼 歌 德
38.希腊神话故事 施瓦布
39.战争论 克劳塞维茨
40.忏悔录 奥古斯丁
41.父与子 屠格涅夫
42.罪与罚 陀思妥耶夫斯基
43.安娜.卡列宁娜 列夫.托尔斯泰
44.复活 列夫.托尔斯泰
45.上尉的女儿 普希金
46.死魂灵 果戈理
47.童年 高尔基
48.我的大学 高尔基
49.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特.奥斯特洛夫斯基
50.白痴 陀思妥耶夫斯基
51.伊索寓言 伊索.拉封丹
52.理想国 柏拉图
53.政治学 亚里士多德
54.安徒生童话 安徒生
55.牛虻 伏尼契
56.堂吉诃德 塞万提斯
57.汉穆拉比法典 汉穆拉比
58.论神 斯宾诺莎
59.癞皮鹦鹉 利萨尔迪
60.太阳城 康帕内拉
61.性爱与文明 弗洛伊德
62.苔丝 托马斯.哈代
63.拉摩的侄儿 狄德罗
64.理智与情感 奥斯汀
65.权力意志 尼采
66.苦闷的象征 厨川白村
67.梦的解析 弗各伊德
68.资本论 马克思
69.先知 纪伯伦
70.俄罗斯的童话 高尔基
71.桃色的云 爱罗先轲
72.水晶瓶塞 莫里斯.勒布朗
73.乡村医生 巴尔扎克
74.高龙巴 梅里美
75.黄室奇案 嘉斯东.勒鲁
76.克菜采奏鸣曲 列夫.托尔斯泰
77.阴谋与爱情 席勒
78.快乐王子 王尔德
79.变形记 卡夫卡
80.羊脂球 莫泊桑
81.魔沼 乔治.桑
82静静的顿河 肖洛霍夫
83.希腊棺材之谜 奎恩
84.母亲 高尔基
85.被背叛的遗嘱 米兰.昆德拉
86.毁灭 /青年近卫军 法捷耶夫
87.绞刑架下的报 伏契克
88.贵族之家 屠格涅夫
89.冷血医生 玛丽.希金斯.克拉克
90.十日谈 薄伽丘
91.女富翁的遗产 高木彬光
92.绿野仙踪 莱弗兰.鲍姆
93.法国中尉的女人 约翰.福尔斯
94.汤姆.索亚历险记 29374980 马克.吐温
95.马可.波罗游记 马可.波罗
96.卡门 梅里美
97.美丽与悲哀 川端康成
98.野性的呼唤/海狼 杰克.伦敦
99.格列佛游记 斯威夫特
100.吉卜赛姑娘 塞万提斯
101.浅滩迷船 里縸
102.麦田守望者 塞林格
103.麦琪的礼物 欧.亨利
㈢ 《包法利夫人》为什么会成为世界名著
这类问题我回答抄第四次了……袭
评论一部文学作品,其价值有四:
1、文笔:最初级的能力,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满分十分的话,绝大多数著名作家都能打7分以上,网上酸文也有个别能上7分的,所以文笔实在算不得什么能力.
2、故事情节:只有小说、戏剧能谈这个。的确,很多名著的情节并不如武侠小说吸引人。
3、核心思想:这个很看水平,通俗小说也就是两三分的水平,名著级别的多数能打6分以上。
4、历史意义:有些话看似没啥新意,但你能够第一个说出来就是牛人。这就是所谓历史意义。就拿荷马来说吧,现代作家文笔比他强、情节比他好、思想内涵比他深的满地都是,但荷马第一个提出了“命运的可怖,个人的渺小无力,追求荣耀与权力的宿命”,所以荷马是强悍无比的牛人。此外,还有典型人物模式的提出,典型剧情桥段的提出等等,原创的力量是巨大的,仅凭这一点,就足以区分名著和庸手之作了。
㈣ 那些网站可以在线阅读英文版《包法利夫人》
网络上也有。看你要哪个版本的
㈤ 我的论文题目是分析包法利夫人中的现实主义(全英文,因为是英语专业的)但是我的目录老师说没有结合原文
which each one can perform," the king went on. "
㈥ 包法利夫人的写作语言是法语还是英语
《包法利夫人》的写作语言是法语。
《包法利夫人》是法国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居斯塔夫·福楼拜(Gustave Flaubert,1821-1880)的成名作和代表作,1856年开始在《巴黎杂志(法语:Revue de Paris)》上连载,单行本1857年首版发行。它讲述的是一个受过贵族化教育的农家女爱玛的故事。她瞧不起当乡镇医生的丈夫包法利,梦想着传奇式的爱情。可是她的两度偷情非但没有给她带来幸福,却使她自己成为高利贷者盘剥的对象。最后她积债如山,走投无路,只好服毒自尽。福楼拜以貌似冷漠的态度,非常“客观”地揭示了酿成这一悲剧的前因后果,陈述了社会所不能推卸的责任。
《包法利夫人》是福楼拜用了将近5年的时间于 1856年完成的。
㈦ 包法利夫人的语言艺术
包法利夫人》是法国著名福楼拜的代表作。作者以简洁而细腻的文笔,通过一个富有激情的妇女爱玛的经历,再现了19世纪中期法国的社会生活。《包法利夫人》的艺术形式使它成为近代小说的一个新转机。从《包法利夫人》问世以后,小说家知道即使是小说,也要精雕细琢。这不仅是一部模范小说,也是一篇模范散文。但是,《包法利夫人》也为作者带来了麻烦。许多人对号入座,批评福楼拜这部书“破坏社会道德和宗教”,他还被法院传了去:原来是有人告他“有伤风化”。这时许多读者纷纷向福楼拜表示同情和支持,甚至连一向反对他的浪漫主义作家也为他辩护。法庭上,经过一番激烈的辩论,作家被宣告无罪——由此可见《包法利夫人》的影响。
米兰·昆德拉有一句流传很广的名言,大意是,直到福楼拜的出现,小说才终于赶上了诗歌。众所周知,欧洲的小说最早是从叙事长诗中分化出来的。也就是说,叙事诗中描述事件进程的部分被剥离出来,渐渐成为一种专门的说故事的体裁。小说的诞生使诗歌失去了“叙事”的天然权利,而较多地从事抒情。然而,与诗歌这种古老的艺术相比,小说的幼稚是毋庸置疑的。它长期以来遭受冷落与歧视也就不足为怪了。在我看来,小说的不成熟,除了它作为一门专门的艺术尚未得到充分的发育之外,更重要的是,它与诗歌的关系十分暧昧,没有摆脱对于诗歌母体的依赖。它自身特殊而严格的文体上的规定性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未能形成。早期小说的故事性到是大大增强了,然而诗歌也可以讲故事,而且一度讲得很好,那么小说与叙事诗的差别究竟在哪儿?甚至就连小说艺术的评价尺度,也是从诗歌那里借用过来的。一个最明显的例子是,直到今天,我们在评价一部伟大小说时最常用的语汇仍然是“这种一部伟大的史诗”。“史诗”的风范依旧是小说的最高评判标准。这就好比说,在小说的园地里获得成就,却要到诗歌的国度去领受奖赏。
福楼拜的出现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而《包法利夫人》更被认为是“新艺术的法典”,一部“最完美的小说”,“在文坛产生了革命性的后果”。波德莱尔、圣伯父、左拉等人纷纷给予这部作品极高的评价。由于这部作品的问世,福楼拜在一夜之间成为足可与巴尔扎克、司汤达尔比肩的小说大师,举世公认的杰出的文体家。福楼拜的巨大声誉在相当程度上是因为《包法利夫人》无懈可击的文体成就。到了本世纪初,福楼拜的影响与日俱增,现代主义的小说家也把他奉为始祖与楷模,尤其是50年代后的法国“新小说”,对福楼拜更是推崇备至,他们认为正是福楼拜使小说获得了与诗歌并驾齐驱的地位。新小说的重要代表阿兰·罗布-格里耶为了进行所谓的文学变革,将福楼拜看成叙事艺术上真正的导师和启蒙者,甚至把福楼拜视为巴尔扎克的对立面,对巴尔扎克似的“过时的”写作方式展开彻底地批判和清算。那么,《包法利夫人》在文体和叙事上究竟取得怎样不同凡响的成就,对于小说的发展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
《包法利夫人》上卷的第一小结是采用第一人称来叙事故事的。从第二小结开始直至作品结束用的是第三人称。这部作品的第一行出现了这样一个句子:“我们正上自习,校长进来了,后面跟着一个没有穿制服的新生和一个端着一张大书桌的校工。”
在这里,“我们”这个词可不是随便写写的,它的意义非同一般。诸位不妨回忆一下巴尔扎克的小说通常是如何开头的。比如说:“路易·朗贝尔于1797年生于旺代省的一个小镇蒙特瓦尔,他的父亲在那里经营着一所不起眼的制革厂”(巴尔扎克《路易·朗贝尔于》)。有人曾针对这个开头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谁在讲述这个故事呢?是作者吗?作者的语调为什么那么不容置疑?他为什么会无所不知?当然,并不是每一位小说读者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但是这种坚定、明确、无所不知的语调显示出作者凌驾于故事、读者之上,当属没有疑问。而且这种口吻尚未完全摆脱口头故事的讲述形式。如果有人针对《包法利夫人》提出同样的问题:谁在讲述《包法利夫人》的故事?答案是“我们”;讲述者是如何知道的?答案是 “我们看到了”;而且叙事者在“看到”的同时,读者也看到了。故事展开的时间与读者阅读的时间是同步的(在巴尔扎克那里,故事早就发生过了),这样一来,作者一下子把读者带入到事件的现场,相对于巴尔扎克,这里的故事显然更具有逼真的效果。用今天的眼光来看,类似的第一人称叙事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玩艺儿,可在当时,福楼拜所跨出的这一小步,其意义却不同寻常。而且我认为福楼拜在文体上的贡献当然不只是人称的变化。在这种变化的背后,一种完全不同于雨果、司汤达、巴尔扎克的叙事方式真正确立了起来,在福楼拜的笔下,以往全知的叙事视角受到了严格的限制:作者不再站在无所不知的立场,模仿上帝的口吻说话;不会随时从叙事中“现身”,对作品的人物、主题展开评述,提供意义;不再拥有将自己的思想和倾向强加给读者的特权。
福楼拜是欧洲文学史上最早的要求作者退出小说,并开始在实践中成功实现这一信条的作家之一。他要求叙事排除一切的主观抒情,排除作者的声音,让事实展现它自己。他认为作者的意图和倾向,如果让读者模模糊糊地感觉和猜测到,都是不允许的;文学作品的每一个段落,每一个字句都不应有一点点作者观念的痕迹。正如他的学生莫泊桑所说的那样,福楼拜总是在作品中“深深地隐藏自己,像木偶戏演员那样小心翼翼地遮掩着自己手中的提线,尽可能不让观众觉察出他的声音”。福楼拜在给乔治·桑的信中也曾这样写到:“说到我对于艺术的理想,我认为就不该暴露自己,艺术家不该在他的作品里露面,就像上帝不该在大自然里露面。”法国学者布吕纳曾敏锐地指出,“在法国小说史里,《包法利夫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说明某些东西的结束和某些东西的开始。”我们从后来的罗兰·巴特、德里达等人的叙事理论中都可以清晰地听到福楼拜的声音。如果说欧洲小说文体变革的历史,可以像布思所描述的那样,被看成是作者的声音不断从作品中消退的历史,那么福楼拜无疑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关键性人物。
也许会有同学提出这样的观点:既然小说都是虚构的,在作者与读者之间早就达成了一种默契,也就是说,读者在阅读小说之前早就预先接受了小说的虚构性这样一个事实,那么作者如何讲述这个故事(是客观化还是主观化的叙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品能否打动读者,更何况,作者故意在作品中隐藏自己,并未完全放弃对读者的“引导”,只不过这种“引导”更为隐蔽、更为机巧。对一种修辞的放弃就必然意味着另一种修辞的确立,说到底,“客观化”也只能是一种修辞手段而已。我认为这种观点是很有意思的,也很合理。坦率地说,我也是从修辞学的角度来理解福楼拜文体变革的意义的。实际上,福楼拜将自己从叙事中隐藏起来,其目的只是为了更好地“显露”;对叙事视角进行限制,其目的正是为了让叙事获取更大的自由。
在全知视角的叙事中,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交流是公开进行的(在古老的说书的场合,听众甚至还可以直接向讲述者提问,或者进行讨论):作者讲述,读者阅读。但福楼拜不满足于这种公开的交流,因为交流的效果受到限制。他更喜欢一种暗中交流,也就是说,作者并不告诉读者自己的见解和倾向,而让读者通过阅读得出自己的结论,这样一来,读者与作者之间交流的疆域一下子就扩大了。
福楼拜的客观化叙事并没有完全放弃了自己“引导”读者的权利。因为从《包法利夫人》这个作品来看,作者本人的倾向、立场和意图仍然可以在阅读中被我们感觉到。另外我也不同意“纯客观”这样的说法。因为这个概念把一些本来很清楚的事实弄得一团糟。况且,《包法利夫人》并不是一个“纯客观”的作品,它与后来“新小说”的罗布-格里耶等人所谓的“物化小说”、“纯客观叙事”有着本质的不同(我也不是说罗布-格里耶的作品就一无是处,至少他的《嫉妒》相当不错),但罗布-格里耶把福楼拜在修辞上的一些趣向极端化之后,紧接着就出现了一个他本人也始料不及的问题:“非人格化叙事”也好,纯客观、物化叙事也好,作者又如何能做到这种“纯客观”呢?一个明显的事实是,作家写作当然不能离开语言文字这一工具,语言文字本来就是“文化”的产物,它既不“纯”,也非“物”,“纯客观”如何实现呢?它不是神话又是什么?后来罗布-格里耶干脆不写小说(据说最近他又从重操旧业),去搞电影了,因为他觉得摄影机更接近他的“物化”要求。在我看来,这仍然不能自圆其说。摄影机固然是物,但操纵摄影机的人当然也是“文化”的产物,他(她)有着自己的特殊的价值观和感情上的喜、憎、哀、乐,如何能够“纯客观”呢?
就《包法利夫人》而言,福楼拜的变革并未抛弃传统的叙事资源,也没有损害作品文体的和谐与完美,以及最为重要的,叙事分寸感。我们在以前曾说过像列夫·托尔斯泰这样的作家是不太可能轻易模仿的,他巨大的才华本身就是一个奇迹(茨威格说他比伟人还伟大),而福楼拜的身上更具有匠人的特点。毫无疑问,他是一个卓越的巧匠。《包法利夫人》是一部精心制作出来的杰作,自从问世以来,即成为“完美”的象征。福楼拜对语言和文体十分敏感,创作态度更是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在《包法利夫人》这部作品中,作者并未随意处理任何一个细节和线索,力图做到尽善尽美。叙事的节奏,语言的分寸,速度和强度的安排都恰到好处,作品中的每一个人物的出场次序,在故事中占的比重,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的关系都符合特定的比例。比如说,爱玛首先与莱昂相遇,但在爱玛与莱昂的关系急剧升温的时候,作者却让他去了巴黎,莱昂离开后留下的巨大情感空缺使她飞蛾扑火地投入鲁道尔弗的怀抱,而当爱玛与鲁道尔弗的情感冷却之后,莱昂又从巴黎回来了。这样的安排不仅使情节的发展合情合理,而且叙事亦出现跌宕和变化,避免了平铺直叙的通病。再比如,子爵与瞎子在作品中都是象征性的人物,虽然着笔不多,但他们每次出现都会有特定的意味,似乎都预示着故事进程的某种微妙变化。爱玛的“失足”(她与鲁道尔弗坠入欲望的河流)在小说的故事中十分重要,但作者所挑选的地点既非鲁道尔弗的木屋,也非他们散步的树林和花园,而是别出心裁地安排在一次农业展览会的会议厅里。其间,鲁道尔弗对爱玛发动的语言攻势常常被大会主席的讲话所打断。虚伪的爱情誓言和表白与公牛、种子、奖章、粪池一类的话语完全并列在一起,作者未加任何说明。整个调情过程看上去既滑稽,又荒谬,而字里行间却到处弥漫着被压抑的、急不可待的欲火。不同类型话语的陈列所形成的张力使这个场景令人十分难忘。事实上,这也是我所读过的有关“调情”的最美妙的篇章。
关于语言,福楼拜在小说中有过这样一断描述:我们敲打语言的破铁锅,试图用它来感动天上的星星,其结果只能使狗熊跳舞。看来,福楼拜对语言有着特殊的敏感,对于语言在表述意义方面的巨大困难有着十分清醒的认识。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福楼拜把语言的准确性看成是作者表述上的唯一使命;也可以理解作者对语词的甄别和取舍为什么会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有人将《包法利夫人》视为学习写作者的最好教科书,这样的评价并不过分
㈧ 《包法利夫人》感受
最初听说《包法利夫人》是在我读初中的时候,那时我们上历史课,老师讲到外国名著时曾特意提到了她,当然也就不会漏掉她的原创者法国著名作家格斯塔夫·福楼拜,在此我也就不对作者做过多的评价了。那时因为种种原因,我并没有捧起此书,只是时隔多年,在异地的图书馆,我偶然发现了她,便是爱不释手,本想是全部读完之后才写此读后感,可担心我此时此刻的想法不能储存,稍纵即逝啊。
一直都觉得法国是一个充满艺术气息的国家,而巴黎更是这样的一个城市。读过很多雨果的书,一本《巴黎圣母院》曾让我沉醉于浪漫文学,为敲钟人加西莫多的爱情而感动;而《悲惨世界》却让我陷入极度的恐惧中,却也让我明白每个国家都有其不为人知的一面,或美好或可耻。也许我这样的想法是不合适的吧,生活毕竟不同于小说,小说中的情节加入了作者太多的主观因素,然而小说毕竟是特定社会背景下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经济文化状况,我想无论是浪漫主义文学还是现实主义文学在这一点上还是相通的吧,只是前者更加夸张化。
也许是读惯了雨果的浪漫主义文学,刚开始读《包法利夫人》确实很纠结,一方面我是很佩服爱玛(包法利夫人)的,她有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热爱艺术,从文学作品中汲取精神粮食,而另一方面我对她的爱慕虚荣却很是反感,她把文学作品投射到现实生活中,觉得自己是书中的女主人公,拥有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可现实太过残酷,她的丈夫包法利并不是英俊潇洒,一表人才,他只是一个经过自己的努力,最终成为一位有德的医生,他也不够浪漫,不懂文学,不会诗歌,更不会弹钢琴,后来更是大腹便便,我想这和爱玛心中的白马王子是相去甚远的,因而当罗多尔夫不断示爱时,她便真以为自己遇上了久违的爱情,便抛家弃子,像凤凰涅槃般扑向爱情的火焰,然而最终只会导致灰飞烟灭……花心的罗多尔夫并没有和她私奔,而是独自坐上马车离开了,留下爱玛一人,寻死要活,而可怜的包法利还在为妻子忧心,整天想着怎样才能让妻子开心起来,爱玛却只沉醉于自己的内心世界,无视外界一切。我想她只能是一个悲剧吧。
记得高中语文老师曾讲过,他说:“平平凡凡才是真。”那时对这话还不甚理解,我想每个女孩都曾有过幻想,心中都会住着一个白马王子,都有过对爱情的期盼,可我们是人不是神,幻想是会破灭的,我们要活在当下。
生活中不乏包法利夫人,一句“我宁愿在宝马里哭,也不愿在自行车上笑”多少折射出当今社会上爱慕虚荣之风,诚然,没有面包是不能跳舞,然而我想跳舞是一种奢侈品吧,既然是一种奢侈,那就可要可不要。
虽然我不知包法利夫人的最后结局,但我想这样的人即使有好的结局,又能好到哪里去?她太不会把现实和文学分开了,其实这也反映出她虽然阅读了很多书,可这些知识并没有真正进入她的内心世界,她只是在照葫芦画瓢,因而这给她带来的只是深沉的灾难。一直都在想我们要从书本上学到的究竟是什么?是像包法利夫人那样学到表面的浮华?显然不是的,我们要学的是作者的思想以及体会领悟书本上更深一层的含义,书会教会我们以另一种眼光来看待世界,教我们如何更好的处理事情,这也就是“看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好朋友在谈话”的真理。
包法利夫人的心是处于一种游离状态的,她向往更广阔的天空,她希望过上像伯爵夫人那样闲适的生活,时常上戏院的包厢看戏,一日三餐有人伺候,其实第二个条件她已经实现,可心就是漂浮着,不能沉下来,最后便只能腐败了。
我不得不说《包法利夫人》是我读过的书中最让我矛盾的了,一方面被包法利的情愫感动着,另一方面又对爱玛的行为感到悲哀,其次还有让我欲罢不能的是作为医生的包法利确医不好妻子的心病,我想这是因为他们两个没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吧,其实他们根本就不了解对方,又或许只是月老绑错了绳子
㈨ 翻译包法利夫人英文读后感,不要用翻译工具翻译,要人工的,高分送出!
刚看了关于《包法利夫人》的影评,觉得很是值得太多女人反思。
Having read the film review of Madame Bovary,I found many things worthwhile for most women to contemplate.
“一个女人,生得美,闲适地生活在小城,有一个小人物的丈夫,因为爱幻想。她企望着更绚丽的人生,期望得到一种更自由的生活,浪漫的爱情……枯燥无味的生活里,她的幻想膨胀着,心生出翅膀,先是赖昂……可是赖昂走了,占据她的心的又变成罗道耳弗,一个情场浪子,一个调情高手。两个男人,欺骗她,却没有伤害她。害死爱玛的,是她自己,她的幻想,她追求浮华生活的心。幻想应该继续,可是因为八千法郎的债务催逼上身,她去向赖昂和罗道耳弗求助,她了解了事实的真相,他们只是生活在她幻想美梦里的王子,而不是现实生活中能助她一臂之力的热心情人。高额债务把她拉回现实,她选择了服毒。
“A woman with born beauty lived comfortably in a small town.She had a husband of nobody.Because of the addiction to imagine,she expected a more wonderful life,looking forward to a more unrestricted living and romantic love……During the boring life,her fantasy was expanding,her heart growed with wings,the first one was Leon……But Leon left later.Then the second one who occupied her was Rodolfo,a lovelace and flirting expert.These two men cheated her,but didn’t hurt her.The one who killed Emma was herself,her illusion and her heart to pursue a foppish life.The fantasy should be continued,but with the debt of 8000 francs stressing her,she asked Leon and Rodolfo for help.Then she knew the truth that they were just fictitious princes living in her fantastic dream,but not the warm-hearted lovers who could lend a hand to her in the real life.The debt-ridden drawed her back to reality,so she chose to take poison.
这让我想起契坷夫的一个小说人物,奥尔迦。伊凡诺夫人,她一生都在结识名流,寻找伟大的可以让她迷狂让她幸福的男人,跳来跳去,爱慕着虚荣,放荡于那些看似优秀的男人之间,她一次次被欺骗自己,进入下一轮的爱慕和追寻,直到她的丈夫将要死去,她看着穿衣镜里的自己苍白的脸儿,回顾着自己比脸色更苍白无血色的曾经,她才想起丈夫平日里那温和依顺的笑容,对不起丈夫对她那深厚无边的爱。
遗憾的是,包法利夫人至死都没有明白什么是爱。她短促的一生,都在幻想的大海里遨游,直到触礁沉没。”
This reminds me of a character in Bychkov’s novel, Madame Olga Ivano.She spent her whole life making acquaintance with gentry and seeking men who could fascinate her and make her happy.Being vain, she leaped around and inlged herself between those so-called outstanding men.She lied to herself time after time and went into the next adoration and hunting until her husband was about to die.Looking at the pale face in the mirror and reviewing the ashener foretime than her face,she finally remembered her husband’s worm smile and felt sorry to his endless love.Unfortunately,Madame Bovary didn’t know what love was until she died.She spent all her short lifetime in roaming in the fantastic ocean till she struck on the rock and sank.
从历史回过头来,其实现实生活中很多包法利夫人的影子。当然我们不能全然否定这种对爱情的向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任何人都有这种权利。只是一定要到最后才醒悟,或者一生都不能醒悟,那也的确可悲!
Looking back upon the history,there are many shadows of Madame Bovary in real life.Of course we cannot cpmpletely deny this desire to love and the pursuit to wonderful life,because everyone owns this right.But if it will only disillude in the end or even cannot in the whole life,then that’s really mournful.
终于搞定,太长了
纯手工翻译,请阅读一下验收 谢谢 下次还找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