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英语阅读 » 关于爱因斯坦的英语阅读短文

关于爱因斯坦的英语阅读短文

发布时间: 2020-12-29 22:14:50

❶ 爱因斯坦 初中英语阅读理解

什么玩意儿

❷ 英语必修二爱因斯坦作文

Part Ⅰ
Mole 1 The human body
Unit 1 Body language
Reading
Passage A
Passage B
Cloze

Unit 2 Care for hair
Reading
Passage A
Passage B
Cloze
Mole 2 Colourful life

Unit 3 A taste of travel
Reading
Passage A
Passage B
Cloze

Unit 4 Entertainment
Reading
Passage A
Passage B
Cloze
Mole 3 Food for thought

Unit 5 Think before you eat
Reading

序言
阅读教学是高中阶段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不仅是高中学生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而且也是培养阅读技能和提高阅读能力的首要途径。有计划地进行阅读活动可以增加学生的语言输入量,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增加他们对文化知识的了解,增进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为“习得语言”创设条件。而且,加强阅读能力的培养将对学生们的学力培养、终生学习和发展起重要的作用。
这本配套阅读按照牛津英语教材的特点,围绕每个模块的主题选择拓展阅读材料。每一个模块配有阅读短文和完型填空,为主题内容的学习以及围绕主题开展的语言技能训练提供更多的语言材料。可供广大师生在教材教学中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使用。
全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与牛津教材模块相配套的拓展阅读,每个模块配有两篇阅读短文和两篇完型填空。在使用时,广大师生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安排。第二部分着重于学生阅读技巧和相关学习方法的培养和训练。希望通过这一部分的阅读和学习,能帮助学生有效地掌握和提高英语学习策略、发展英语学习的能力。有关阅读技巧的篇章有:如何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如何判断文章主旨大意、如何从因果关系看清文章的脉络、如何猜测推断等。有关学习方法的篇章有:查阅字典、查阅图书馆索引、阅读电子邮件等。在使用时,教师可以根据牛津教材教学的进度和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进行选择。
在设计阅读练习时,我们十分注意学生各种阅读技能训练的需要。练习形式多样,注重能力培养,如:根据需要获得事实信息的能力、概括主旨大意的能力、猜测推断的能力、根据上下文判断词义的能力等。
此外,在每篇短文后,对学生有困难的词汇配有注解,并有相应的练习帮助和检验学生对词汇了解和掌握的情况。但是,凡属以下情况不加注释:
1.已经学过的相关词汇,根据词汇结构可以知道其含义的单词
2.上下文中有相应解释的单词和词组。
3.根据上下文可以判断出含义的单词和词组。

❸ 英语小短文,能不能读出来给我听谢谢。 Albert Einstein was a theore

怎么用语音回答?

❹ 爱因斯坦的英文文章!

物理学的进化
我们可以从以下用英文出版的爱因斯坦传记中,看看爱因斯坦是如何被描写和分析的,看看爱因斯坦的形象是如何随着时间发生变化的。爱因斯坦传记的历史也是现代传记风格演变的历史(国内没有翻译出版的传记的基本内容见Roger Smith. Biographies of scientists: an annotated bibliography. The Scarecrow Press,Inc.1998。国内翻译出版的有关爱因斯坦的传记有:瓦朗坦的《爱因斯坦和他的私生活》、赫尔内克的《爱因斯坦》、塞立希的《爱因斯坦》、佩斯写的《上帝是微妙的》、《一个时代的神话:爱因斯坦的一生》、伯恩斯坦的《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爱因斯坦与物理学的边疆》、库兹涅佐夫《爱因斯坦-生·死·不朽》、奥弗比的《恋爱中的爱因斯坦》,等等。)。

伽贝迪安(H.Gordon Garbedian)在1939年出版的《爱因斯坦,宇宙的建构者(Albert Einstein, Maker of Universes)》中,作者以赞美的语调、华丽的词藻、生动的细节描述了爱因斯坦的早期科学生活,满足了公众对爱因斯坦的好奇心。由于出版得比较早,这本传记没有涉及到爱因斯坦与玻尔等哥本哈根量子诠释的科学争论和爱因斯坦参与的各种政治活动,因此该书自然是不全面的。另外,过多的虚构性情节使该书显得臃肿和没有意义,也降低了其史学价值。

1954年,瓦伦廷(Antonina Vallentin)出版了一本《爱因斯坦的戏剧(The Drama of Albert Einstein)》。瓦伦廷是爱因斯坦第二个妻子的亲密朋友。这里的“戏剧”是指爱因斯坦因为自己的犹太人身份在德国受到迫害和逃离纳粹统治的生动场景。尽管该书也有对爱因斯坦的青年、教育、理论和声誉鹊起等过程的介绍,但作者把大量笔墨放在了爱因斯坦从德国出逃到在美国定居的这一段时间。像很多早期的传记那样,该书也把爱因斯坦当成偶像来描写。

克拉克(Ronald William Clark)在1971年出版的《爱因斯坦:生平与时代(Einstein: The Life and Times)》,被称为、是第一本比较中立的爱因斯坦传记。作者全面系统介绍爱因斯坦的一生,对他的科学理论、政治社会活动和个人生活等三个方面都倾注了同样的精力,大体上平均着墨,没有偏废。作者不仅简明扼要地介绍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量子理论的基本观点,也对爱因斯坦参与犹太复国主义的和反对纳粹政府给与了特别关注。尤为重要的是,作者谨慎地采用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力图以不偏不倚的态度,耐心地纠正那些关于爱因斯坦的传奇并阻止虚假故事的进一步传播。

《爱因斯坦:创造者与反叛者》

1972年,霍夫曼(Banesh Hoffman)和杜卡斯(Helen Dukas)出版了《爱因斯坦:创造者与反叛者(Albert Einstein: Creator and Rebel)》,目的是“在这本书勾勒出一个完全简单的人的故事”。该书的两位作者中,霍夫曼与爱因斯坦供过事,杜卡斯则是爱因斯坦的秘书兼管家,该书的基调则是明显的出自朋友的崇拜。因为霍夫曼是一个物理学家兼作家,自然能够把把相对论解释得非常清楚,适合门外汉阅读;因为有杜卡斯的影响,该书以丰富的资料、生动的图片和一种最亲切的态度来观察爱因斯坦。1981年,他们又两人合作编写了《爱因斯坦:凡人的一面(Albert Einstein, The Human Side: New Glimpses From His Archives)》一书。该书通过摘录过去从未发表的爱因斯坦与其他人的来往书信、杂志短文和各种评论文章,展示了他人性中的有趣快乐的、友善谦恭的、睿智无惧的和孤独的一面,可以当成一本枕边书。令人遗憾的是,该书对爱因斯坦的具有戏剧色彩的爱情和婚姻生活却避而不提。

1982年,佩斯(Abraham Pais)撰写的爱因斯坦传记《上帝是微妙的:爱因斯坦的科学与生平(“Subtle Is the Lord…”:The Science and Life of Albert Einstein)》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区别于把那些注意力倾斜在科学家的生活方面的传统的生活传记,该书是一本典型的科学传记。派斯是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曾在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和晚年的爱因斯坦一起共事,可以说是一个对爱因斯坦的科学理论的最理想的阐释者。作者花了大量笔墨来解释爱因斯坦的科学理论的起源、形成及其意义,而爱因斯坦的个人生活如教育背景和职业经历则零星地穿插其中。这是一本对普通读者来说难度很大的传记,需要基本的物理学和微积分知识才能阅读,甚至可以作为大学生的物理教材。作为这本传记的补充,派斯在1994年出版了另一本关于爱因斯坦的书《爱因斯坦曾居于此(Einstein Lived Here)》。在这本易读的、散文式的传记里,派斯描写了爱因斯坦与妻子儿女的关系,与尼尔斯·玻尔、德布罗意的友谊,如何得到诺贝尔奖,与印度诗人泰戈尔的交流,如何出现在报纸版面上,以及爱因斯坦的哲学观点。

《爱因斯坦曾居于此》

赛因(Jamie Sayen)1985年出版的《爱因斯坦在美国(Einstein in America)》着重描述了爱因斯坦居住在美国这一段时间(从1933年到1955年)的生活。除了与玻尔等人的科学争论外,当时的爱因斯坦已经大量卷入科学研究事业之外的活动中。在这本书里,作者详细地回顾了爱因斯坦的公共生活和私人生活,尤其是爱因斯坦参与国际主义活动、曼哈顿计划与核武器控制、犹太复国主义、和平主义运动以及反麦卡锡主义的种种场面。

《爱因斯坦的私生活》

1993年《爱因斯坦的私生活(The Private Lives of Albert Einstein)》出版,两位作者海菲尔德(Roger Highfield)和卡特(Paul Carter)试图通过解读新近得到的信函和档案文件,对爱因斯坦的人格特征进行重新评价。像书名指明的那样,该书的主题在于人性而不是科学。在作者看来,长期以来形成的高高在上的科学圣人形象,掩盖了爱因斯坦作为男人的激情和作为父亲和丈夫的弱点。通过对熟悉爱因斯坦生活的人的采访,作者把注意力放在了爱因斯坦与他的第一个妻子米列娃和两个子女、第二个妻子艾尔莎、以及他生活中的其他女人的关系上。该书因为过于喜欢暴露隐私,把爱因斯坦描写得象个“女性虐待狂”。

《爱因斯坦:科学的一生》

与《爱因斯坦的私生活》形成对比的,是同样在1993年出版的、由怀特(Michael White)和格里宾(John Gribbin)两人撰写的《爱因斯坦:科学的一生(Einstein: A Life in Science)》。两位作者发现,那些把焦点集中在爱因斯坦的性格方面的传记,明显地夸大了爱因斯坦的所谓对家庭的不负责人和玩弄女性的不良行为,其目的是强化反神秘化的特殊效果,以便打破已经非常牢固的关于爱因斯坦的形象。他们认为,爱因斯坦确实有道德方面的弱点,但是正是他的科学天才而不是失误值得人们欣赏和学习。因此,作者只是对爱因斯坦的有关争议进行了简单提及,着重对爱因斯坦在相对论、量子力学和其他创新思想以及政治信仰进行重点描述。

《爱因斯坦的一生》

布里安(Denis Brian)1996年出版的《爱因斯坦的一生(Einstein: A Life)》,没有深入讨论爱因斯坦的物理学,而是力图纠正那些被严重扭曲了的爱因斯坦的私人生活和公众形象。在采访爱因斯坦的同事和朋友并查阅了80年代公开的爱因斯坦婚姻档案后,作者要给出对悬而未决的争议问题的新思考。他认为,爱因斯坦并不像很多传记描绘的那样,在政治上不成熟,对家庭很冷漠。布里安考察了爱因斯坦所谓的非法私生子的证据,确认爱因斯坦在男女关系上的不严肃,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贬损了爱因斯坦的名声。克拉克、派斯和布瑞安的三人撰写的三部传记互为补充,可以完整地构成对爱因斯坦的基本认同。

《爱因斯坦传》

1998年,《爱因斯坦传(Albert Einstein: A Biography)》在美国翻译出版,作者为德国科学记者弗尔辛。作者把传记的重点放在了爱因斯坦去美国前的日子里,只是简单提及了他在美国的生活,这样作者就能够集中精力来讲述爱因斯坦从少年到科学巅峰时期是如何一步步地做出杰出贡献的,又是在最艰难的时期如何面对种种生活难题的。面对普通读者,读者用异乎寻常的详细和清晰介绍了爱因斯坦的理论的基本概念及其形成过程,把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观建立在广阔的科学与哲学的背景知识上。作者展示了爱因斯坦与其他物理学家相处、推进和平主义和支持犹太难民等方面的性格的复杂性,同时也谈论了爱因斯坦的爱情和遗弃了的女儿。

《恋爱中的爱因斯坦:一部科学浪漫史》

2000年,奥弗比(Dennis Overbye)出版的《恋爱中的爱因斯坦:一部科学浪漫史(Einstein in Love: A Scientific Romance)》一书,首次把爱因斯坦的理论形成的思维过程和他的恋爱过程结合起来。作者把传记时间限定在爱因斯坦最富创造力的1900~1920年,讨论了爱因斯坦作为一个科学家的成就和个人生活的种种插曲。在作者看来,爱因斯坦的伟大成就得益于第一个妻子米列娃·玛利奇(Mileva Maric)的爱情的激发:即使爱因斯坦没有剽窃米列娃的论文,米列娃也促进了爱因斯坦的科学理论的形成,但米列娃得到的回报只有伤心和背叛。作者受到批评的是,科学理论的形成主要来自于内部的自主性,任何把把外部的作用与爱因斯坦的发现用因果关系联系起来的做法都是值得怀疑的。

《爱因斯坦:不可救药的剽窃者》

别尔克尼斯( Christopher Jon Bjerknes)在2002年出版了《爱因斯坦:不可救药的剽窃者(Albert Einstein:The Incorrigible Plagiarist)》。这是一本典型的反神秘化传记,意在从根基上摧毁爱因斯坦作为一个伟大科学家的形象。作者揭露爱因斯坦是通过借用、抄袭他的前辈或者同时代的科学家如洛伦兹、彭加勒和希尔伯特的论文的方法,来获取自己荣誉的,因为爱因斯坦不使用这些人的结果就无法推出自己的结果,却没有给出相应的参考文献。作者引用了大量同代科学家已经出版的言论,来证实他们对爱因斯坦的剽窃行为有所发觉。该书的批评者认为,作者犯了某种“圣人恐惧征”,挖空心思地对伟大人物施放毒剑。商业化和炒作使得这本传记的价值大打折扣。事实上,所有的科学家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取得成就的,爱因斯坦也不例外。不可否认,爱因斯坦从洛伦兹、彭加勒和希尔伯特等科学家那里获得了灵感,但与剽窃毫不相干。

也许,像“一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一千个传记作者也有一千个爱因斯坦,但是其基本事实不容篡改。当历史褪尽伟人身上的光环,还原其本来面目时,爱因斯坦的基本形象就是:一个独具创新智慧的、带有人格缺陷的、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科学天才。

2 学术声誉与社会名声

尽管爱因斯坦在其创造奇迹的1905年发表了革命性的5篇论文,包括引入光量子假说、诠释布朗运动、确定分子大小的一种新方法和诞生狭义相对论(详情可参见《爱因斯坦奇迹年—改变物理学面貌的五篇论文》一书,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1年翻译出版),但爱因斯坦在学术上的名声稍微晚了几年,始于1909年10月,这是他首次被奥斯特瓦尔德提名为19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人。奥斯特瓦尔德是1909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他提名的理由是爱因斯坦在狭义相对论方面的工作,因为这些工作可以与哥白尼和达尔文的工作相提并论。也就是在1909年10月,爱因斯坦开始担任苏黎世大学副教授,结束了自己的非职业科学家生涯;在伯尼尔大学他接受了第一个荣誉学位。1912年和1913年奥斯特瓦尔德重复了自己的提名。自那以后,爱因斯坦在很多方面得到了多个科学家的多次提名,提名他的科学家除奥斯特瓦尔德外,还有先后获奖的著名科学家如维恩(1911,获诺贝尔奖时间)、昂内斯(1913)、劳厄(1914)、普朗克(1918)、玻尔(1922)等,提名涉及的研究领域除狭义相对论外,还有广义相对论、布朗运动和光电效应等。由于古尔斯特兰德(1911年因有关眼睛屈光学方面的研究获生理医学奖,1911~1929年他是瑞典科学院物理学奖评奖委员会成员之一,1923~1929年还是该委员会主席)坚持对相对论的批评,1922年爱因斯坦因光电效应的规律方面的发现而获1921年的物理学奖。爱因斯坦未能因为相对论获奖,在我看来原因很简单,倒不是因为有物理学家反对相对论,而是因为诺贝尔奖的授奖原则是主要授予那些实验物理学或者得到实验多次验证的理论假设。关于爱因斯坦的获奖过程在佩斯(Abraham Pais)的著作《Einstein Lived Here》都有详细的介绍。也就是说,如果诺贝尔评奖委员会改变评奖原则的话,爱因斯坦是可能多次获奖的。这也是为什么霍金没能因为黑洞研究获奖、杨振宁没有因为规范场理论再次获奖。

1925年之后,爱因斯坦的学术声誉只是以前工作的延续。佩斯在《‘上帝是微妙的’……爱因斯坦的科学与生平》中写到:“1915年11月,随着引力场方程的创立,经典物理学臻于完善,爱因斯坦的科学生涯也达到了高峰。此后一段时间,他的著作没有明显衰落的迹象。尽管爱因斯坦病患缠身,从916年到1920年他在相对论和量子论两方面还是硕果累累。从1920年以后开始有了缓慢的衰落。即从恢复健康到1924年底。打那以后,虽然他后来三十年中持续不断地进行科学研究,但是创造性时期突然终止了。”(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8年,第390页)

爱因斯坦最早在1902年以广告文字见诸报端,但爱因斯坦在社会上的名声始于1919年。“从伦敦《泰晤士报》1919年1月7日报导那条新闻消息的时候起,爱因斯坦的传奇故事就开始了。”(第374页)这是归功于爱丁顿的测量。一夜之间,爱因斯坦从学术人物变成了公众人物,从此之后爱因斯坦的名声越来越大。关于爱因斯坦受到大众崇拜的原因,佩斯给出了两个解释:一是生逢其时。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动乱与恐慌,使人类处于前途渺茫的境地,这时爱因斯坦顺势而生,给人类带来了宇宙新秩序。模仿英国诗人蒲柏赞扬牛顿的诗句来赞扬爱因斯坦,就是“人类和人类的秩序隐藏于混乱之中,上帝说,爱因斯坦,来吧;于是,世界顿时廓清。”二是神秘其词。因为介绍爱因斯坦的贡献时必须使用通俗语言,而隐藏在语言之后却是高深莫测的神秘理论。日常语言和高深理论之间造成了巨大的反差,使得人们对创造理论的人如痴如狂。

在我看来,后半生的爱因斯坦是以科学家的名义作为一个政治人物出现在大众之中的,这才使得他的社会名声如此之大并且能够维持。如果说爱因斯坦“一生踌躇于在政治与方程之间”,那么他的前半生主要是方程,后半生主要是政治和社会活动。他乐于接受各种媒体的采访并对社会问题发表看法(这与他在学术上的独立和日常生活中的孤独性格截然相反);他与反犹太主义者的斗争(一些人把相对论和犹太人等同起来一起反对,他不得不同时为维护自己的相对论和犹太人血统抗争),他与美国核弹政治的瓜葛(因为相信德国科学家会制造核弹,他建议美国应该发展自己的原子弹),他倡导和平主义(他呼吁对核武器进行国际控制)。也就是说,如果撇开他的学术成就不谈,单就他的政治行为而言,也能足以引起社会公众人物兴趣的。

有人认为是媒体的炒作造就了爱因斯坦的神奇般的名声。事实上,对于评价一个真正的科学家而言,社会名声只是学术声誉的附属物,两者不可混为一谈。说一个科学家伟大,是因为他对科学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首先是自己亲自做出的,然后是指导或者影响别人做出的),不然那些只醉心于学术而有所成的科学家就无法在科学家名人榜中排得名次了。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传记作者把传记内容的重点集中在爱因斯坦的前半身的原因之一。

3 爱情、婚姻与激情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爱因斯坦在科学和社会活动之外的私人生活中是存在瑕疵的。爱因斯坦为人所诟病的私生活涉及到他的两次婚姻和几次婚外情,以及他对孩子的态度。

年轻的时候,爱因斯坦有着一段波西米亚般的现代浪漫爱情。爱因斯坦的真正爱情故事是发生在瑞士理工学院,从1896年两人相识后不到1年,18岁的他和同校女同学、比他大三岁的米列娃的关系超出了普通同学的界限,也使得他结束了只持续了几周的、与邻居女孩的朦胧初恋。尽管米列娃有着生理缺陷,但她属于当时女性中的佼佼者,是瑞士理工学院有史以来的第5位女学生。他们的相恋的基础可能是出于物理学的共同爱好,但他们的爱情却遭到了父母粗暴的干涉,原因是多方面的:米列娃不是犹太人,年纪比爱因斯坦大,肢体有缺陷,还是个知识女性。当米列娃把感情寄托在爱因斯坦身上的时候,她的原本优秀的学业成绩却每况愈下,两次考试未能及格,逐渐放弃了科学,而爱因斯坦正好相反,逐渐痴迷于物理学研究。在此期间,米列娃得过猩红热,未婚先孕,这进一步拉大了和爱因斯坦在智力上和学业上的距离。在他们的女儿小丽莎出生1年后的1903年,两人结了婚。小丽莎两岁后也得了猩红热,再往后的命运无人知晓,可能是夭折了,也可能是被人收养了。至此之后,米列娃完全服务于家庭,养育孩子,处理家务,而爱因斯坦的事业开始蒸蒸日上,声誉鹊起。这段婚姻虽然维持到了1919年,但在1912年爱因斯坦与表妹艾尔莎开始往来时就已经结束了。

为什么爱因斯坦会对自己的私生女的死活无动于衷呢,为什么爱因斯坦会很快与曾经热恋的妻子分居而投入到另一个女人的怀抱呢,可能永远不会有唯一正确的答案。

对前者的可能解释是,一是米列娃身体不好,而爱因斯坦不愿意为了照顾一个生病的小孩而放弃物理学研究;二是爱因斯坦担心一个私生子会影响自己的名声,妨碍自己在保守的瑞士公立机构的前途;三是爱因斯坦正处于人生中一段十分艰难的时期,父亲刚刚去世,家境不太好,而在瑞士专利局的工作刚刚开始,收入微薄,难以照顾两个家。

对后者的可能解释是,首先,当爱因斯坦在科学领域走得越远,他找到了自己的研究方面的伙伴,米列娃的才智尤其是数学水平在爱因斯坦面前已经变得微不足道了,爱因斯坦需要的只是一个能很好照顾他生活的人,而不是一个对科学有兴趣的人,那时米列娃对物理学和精神医学依然保持着一定的兴趣;其次,米列娃在经历学业挫败、未婚生子、婆婆反对等等的难堪局面后,性格变得阴沉和猜疑,难以与人相处;而艾尔莎温柔、热情,没有孩子,能够心甘情愿地照顾爱因斯坦;第三,米列娃又为爱因斯坦生养了两个男孩,其中第二个男孩爱德华患有精神疾病,她必须全力以赴来照顾两个孩子,同时她也不习惯柏林的生活,两地分居使得她无法对经常患病的爱因斯坦则不能照顾周全。

爱因斯坦对妻子之外的女人的吸引听之任之,既是他的名声造成的,他不可避免地要被那些崇拜他的女性所包围;也与他对待爱情和婚姻的随意和悲观的态度有关。爱因斯坦没有拒绝其他女人的攻势,常与她们观赏歌剧、乘船出游。艾尔莎纵有醋意,也只好默默接受。与其说爱因斯坦需要的是艾尔莎的爱,还不说它需要的是艾尔莎的照顾。同样,与其说艾尔莎需要爱因斯坦的爱情,还不说爱因斯坦能够满足艾尔莎作为一个伟人的妻子的虚荣心。艾尔莎去死得早,因此也免除了爱因斯坦更多的感情约束。1936年艾而莎去死后,爱因斯坦再也没有结婚,可能是因为婚姻生活已经厌倦了。爱因斯坦多次表达了自己对婚姻的看法,可能是对于两次失败婚姻的真实感慨。例如,“婚姻是一种试图使某些出自偶然的东西持续下去的不会成功的尝试”,“ 一切婚姻都是危险的。婚姻的确是披着文明外衣的奴隶制”,“ 婚姻使得人们互相把对方看成是自己的财产,不再是一个自由的个人”。

总的来说,爱因斯坦对家庭生活是十分冷漠的,对待自己的孩子也象对待婚姻一样随意,缺乏责任感,尽管他曾把获得的诺贝尔奖金的一部分给了离婚的妻子。当一个人把所有的激情和理性交付给他认为是最重要的科学事业后,对其他生活的情感就似乎不得不处于非理性的放任状况了。显然我们不能依靠道德标准来评价科学家是否一个伟人,也不能用世俗的眼光来苛求科学伟人,但人们的内心还是希望一个科学伟人也同样是一个在其他方面完美无缺的、十分理想的伟人。

4 爱因斯坦的个人主义与机会主义

为什么爱因斯坦与他的妻子关系一般,对自己的孩子并不关心,对家庭生活表现出一种不近人情的冷漠呢?这要归因于天才们具有的一种普遍特征,那就是极端的个人主义或者利己主义者。个人主义者认为自己关注的事情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自己也比别人更为重要。这种特点体现在一般人身上可能是一种性格缺陷,可对很多天才们来说却是优点,能够使他们对自己充满信心。他们对日常生活心不在焉,在潜意识里把所有的思维活动集中在一个目标上,从而取得成功。或者说,许多天才是典型的偏执狂。因此,对爱因斯坦来说,婚姻与家庭在心中几乎没有什么地位。比爱因斯坦更极端的例子是牛顿,他不谈恋爱,终身未婚。天才们可能表面上是和蔼可亲、面对笑容的,但内心深处却总是孤独的。如果说爱因斯坦晚年“喜欢活在女人堆里,也喜欢性爱”,那可能是他排遣内心孤独的一种方式,正如牛顿的晚年集中于炼金术和神学一样。

《爱因斯坦全集》现任主编舒尔曼(Robert Schulman)给出了解释爱因斯坦行为的另一个原因。在回答传记作者布里安关于爱因斯坦为什么不关心私生子的问题时,舒曼提出了自己独到的看法:“大家都习惯于把他当作普林斯顿的圣人了,不过我认为,不应该排除他是一个机会主义者的可能。一般人都不愿意提到‘机会主义者’这个称呼,这个称呼其实是很中性的,那只是表示某人绝不放过估算利弊得失的机会罢了。一旦如此看待爱因斯坦,很多行径就可以理解了”。(转引自布莱安著邓德祥译《爱因斯坦(上)》,台湾天下远见出版公司,1998,第81页)以此类推,为什么爱因斯坦放弃了德国国籍却不反对别人称他为德国科学家,因为德国有认可他的科学理论的权威科学家,如能斯特、普朗克、费歇尔等;为什么作为一个和平主义者,他支持美国研制原子弹,因为他认为纳粹德国如果更早地制造出原子弹危害会更大;为什么他支持犹太复国而不愿意当以色列总统,因为他认为犹太人数量毕竟不是太多,在国际舞台上难有作为。由此看来,爱因斯坦的行为准则与普通人没有区别。

❺ 求原文(英文),爱因斯坦说过:在阅读的书本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到深处的东西,把其他一切统统抛掉……

Read books to find out can lead to the depths of things, everything else all throw away, is to throw away the mind burden is too heavy and lured away from the main points of all

❻ 英语写爱因斯坦读后感

"Einstein," a book about such a story: in 1879 a small town in southern Germany, a small Jewish birth, he is Einstein; his juvenile life is confused, silent, extraordinary; his alt is the edge here; the middle-aged, he became a physical star. World War I broke out, the great family of Physics said: "I will not support the war, the signature will not support the war, war is a conspiracy careerist who suffered harm are innocent people." Albert Einstein relativistic thinking of the history of mankind's greatest achievements, though he was a great physicist, but also called on the people of the world should be of peace, tolerance and understanding of Einstein's old belief that "peace." In 1955, Einstein died, to go very quiet, the world lost the greatest scientists! Remembered him, in order to peace and bright future of mankind, he had waged an unyielding struggle.

I think that Einstein in science has been able to achieve such good success is the result of his tireless efforts.

Einstein's devotion to science and peace, the spirit of love I felt tribute. In my real life, there are some such examples. "Atypical pneumonia" ring the白衣天使throwing a lot of family, fought in the "atypical pneumonia" in the front line, they are dedicated to the cause as well as the "SARS" patient care, this does not reproce the spirit of Einstein is it?

Because of this, I also thought of themselves, want to raise the reading level, it is necessary to have the spirit of Einstein's tenacity. Taking advantage of the word, not reading a typo, do not drop the word, the word read much more time to think about this carefully, so as to put my reading level, reading more, knowledge will be enriched, it is the accumulation of more, I can Einstein as to call for peace as the!

By reading this book, I benefited from, I would like to Einstein, as the spirit of perseverance in the face of learning.

❼ 我的偶像是爱因斯坦英文作文

我的偶像不是什么大歌星、大影星之类的人,而是一个科学家——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是一个杰出的科学家,可他的聪明才智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据说,他以前并不是一个杰出的学生,甚至还被人认为是一个“笨家伙”。可为什么他会从这样一个“丑小鸭”变成“白天鹅”呢?原因就在于他的一个成功公式:A=X+Y+Z(成功=勤奋+正确的方法+少说空话)。
以前,爱因斯坦特别特别笨,连话都讲不好,前言不搭后语,发应很迟钝,经常被老师呵斥,罚站。教师和校长都认为他永远成不了才。一次工艺课上,老师拿出一张做得很不像样的木凳对大家说:“我想,世界上也许不会有比这更糟糕的凳子了!”在哄堂大笑中爱因斯坦红着脸说:“我想,这种凳子是有的。”说着,他从课桌里拿出两个更加不像样的凳子说:“这是我前两次做的,交给您的是第三次做的,虽然不太行,缺比这两个好得多!”一口气讲了这么多,连他自己也很吃惊,老师更是目瞪口呆。
爱因斯坦长大后,凭借着他的成功公式,使他从一个笨头笨脑的家伙变成了一个世界瞩目的科学巨人。
爱因斯坦除了在光电效应、相对论等方面作出伟大贡献外,他关于布朗运动的研究成果,对于大量无序因子的规律性把握,成为当今最热门的金融学的基础。他提出的激光受激辐射的概念,在几十年后的今天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他与玻尔进行的论战中提出的EPR佯谬,至今仍是理论物理和科学哲学界不断探讨的话题……
我觉得,一个人不聪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先泄了自己的气,只要能肯为目标付出艰辛的劳动,并配合正确的方法,一定会得到成功女神的酬劳。

我心中的偶像便是那著名的英雄保尔·柯察金,他是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主人公,这本书以保尔的一生为主线,讲述了一个优秀党员的事迹,这本书之所以能永垂不朽,能经久不衰,就是因为它讴歌了人们为了和平不断追求的信心与勇气,它让我们这些后人都为它的价值而喝彩!
提到这本书我们就不得不谈到本书的作者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是俄罗斯人,一个普通的工人、红军战士、共青团基层干部。1904年出生在乌克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不是他的自传体小说,但是其中确实有大量情节取材于他的亲身经历。他同小说主人公保尔一样,年幼家贫失学,做过小工,参加红军大过仗,负过伤,后来也是双目失明,全身瘫痪。在身陷绝境的情况下,他不甘心于吃喝、呼吸、等死,于是拿起了唯一还能利用的武器——笔,不,这么说也不准确,因为后来他连笔也拿不动了,而是靠口述,请亲友笔录,历时三载,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创作了这部不朽的杰作,实现了重返战斗岗位的理想。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人们爱不释手的读物,我在阅读这部作品时,常常被尼古拉那看似平淡而又充满内涵的语句激动得热泪盈眶。我一遍又一遍的阅读,不能干部市为了曲折的情节,急于了解事件是怎样发展的,结局又是如何。事件的发展与结局,我早已熟知。我一再地阅读这部作品,知识因为它引起了我强烈的共鸣,激烈地震撼着我的心灵,给我带来了无穷的精神力量。
半个多世纪以来,多少的年轻人受到它的教育和鼓舞。保尔·柯察金和我国的刘胡兰、董存瑞、黄继光、雷锋、焦裕禄等英雄一样,受到我们的崇敬与爱戴。他的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干应当这样度过:回首往事,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卑鄙庸俗而羞愧;临终之际,他又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的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解放全人类而斗争。”这句话已被我作为我人生的座右铭。
的确,我们应该像保尔所说的那样,待到年龄已大时让我们回首往事,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如果做到了,我想那我们一定也成为了一名合格的英雄。
不是要追星吗?那就把保尔作为你心中的偶像吧,只有这样的明星,才会让我们悟出人生的真谛,只有这样的明星才不会让你虚度年华,只有这样的明星才会让你向着目标奋勇冲击……

❽ 爱因斯坦简单英语简介

Albert Einstein

Albert Einstein was considered the greatest scientist of the 20th century and one of the greatest of all time. His discoveries and theories have greatly influenced science in many fields.

Einstein was born in 1879 in Ulm, a city in Germany. As a boy, he was slow to learn to talk, but later in his childhood he showed great curiosity about nature and ability to solve difficult mathematical problems. After he left school, he went to Switzerland, where he graated from the university with a degree in mathematics.

In 1905, Einstein began to publish a series of papers which shook the whole scientific and intellectual world, and for the theories he established in the papers he won the Nobel Prize for Physics in 1921.

Because Einstein was Jewish, when Hitler took over Germany in 1933, he had to leave the country and finally settled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re he continued his study on the structure of the universe until his death in 1955.

Among the several important discoveries Einstein made in his life, the greatest is the creation of his famous Theory of Relativity
艾伯特爱因斯坦

艾伯特爱因斯坦被视为 20 世纪和最好的之一最伟大科学家。 他的发现和理论在许多领域中影响巨大。

爱因斯坦在 1879 年在 德国的Ulm 市出生。 身为一个男孩,他学说话很慢,但是稍后在他的孩童时期,他表现出对自然的棒好奇心和解决困难的数学问题的能力。 在他离开了学校之后去了瑞士,他在那毕业后得到数学学位。

在 1905 年,爱因斯坦开始发表震撼整个科学界的一系列论文, 并因为在这些论文中提出的理论,他获得了1921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因为是犹太人,当1933年希特勒在德国当政后,他不得不离开德国并最终在美国定居,在美国他继续研究宇宙的构造直到1955年——他生命的最后一刻。
在爱因斯坦诸多的重要发现中,最重要的是他所醍醐的著名的相对论。

❾ 找一篇英语任务型阅读题文章,答案没有可以,我要翻译,因为我根本看不懂。

看不懂不到看的时候,因为,看懂了中文绝对不等于看懂了英文。否则,看懂了翻译成中文的回爱因斯坦难道就能答达到爱因斯坦的水平吗?就连那个把爱因斯坦的德文翻译成中文的都不见得达到爱因斯坦的水平!没达到爱因斯坦的水平,难道翻译成了中文就达到了吗?哈哈。这种方法不对,不是针对楼主,建议认真思考,别跟着上当。

❿ 朗文中学英语分级阅读 第五级 爱因斯坦 梗概+感想 英文

[正版28包邮]外教社·朗文中学英语分级阅读:新课标网络丛书

热点内容
39天电影在线播放免费观看 发布:2024-08-19 09:18:18 浏览:939
可投屏电影网站 发布:2024-08-19 08:19:20 浏览:140
农村喜剧电影在线观看 发布:2024-08-19 07:46:21 浏览:300
电影院默认区域 发布:2024-08-19 07:39:02 浏览:873
台湾金燕全部电 发布:2024-08-19 07:30:20 浏览:249
在哪可以看网站 发布:2024-08-19 07:29:06 浏览:467
电影tv版app 发布:2024-08-19 07:28:17 浏览:51
韩国伦理电影在什么地方看的啊 发布:2024-08-19 07:18:34 浏览:835
韩国找女儿那个电影 发布:2024-08-19 07:18:34 浏览:667
惊变温碧霞在线播放 发布:2024-08-19 07:10:13 浏览: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