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阅读传统文化
Ⅰ 请求帮助,英语阅读。
D - 'folklore/tradition',父母传递只是其中一种
D - 整篇就是在说传统文化知识的重要性
B - 书本不是唯一的知版识来权源
C - 向工人学习知识,但是也要学会定夺(“what to accept and what to reject”)
B - 如何得到知识(书本之外的知识)
Ⅱ on the importance of culture in learning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英语文化内涵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
我觉得还是你自己写吧~
分也太少~
1、时代背景
现代化的进程加速了精神和物质产品的流通,将各个民族纳入到一个共同的“地球村”中,跨文化交际成为每个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然而,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克服文化差异造成的交际障碍已经成为整个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不同国家与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而文化上的差异给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相互理解与和睦相处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对同一事物和事件的不同理解导致的。如果能够跨越文化障碍,不同种族的人们之间多一些了解,就多一些谅解,也就可能多一份和平。
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华民族又迎来了一次伟大复兴。随着国人与世界的交流日益广泛深入,东西方文化差异问题凸现出来。一个企业若想让自己的产品畅销国际市场,不仅需要高超的经济和技术手段,而且需要深入了解对方国家的文化,使该产品在包装设计和实用性方面符合对方国家民众的心理需求。如,在中国,“龙(dragon)”是神圣的,是吉祥和权力的象征,中国人也以作为龙的传人而倍感自豪,然而在西方人眼里,对“龙”就没有这份特殊的情感,甚至将“龙”理解为一种张牙舞爪的可怕的怪物。如果某一企业家对此不甚了解,将印有“龙”图案的产品推向国际市场,试想这种产品能刺激西方人的购买欲?能给企业创造高效益?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他们将来的生活必将经常与国际紧密联系,而文化交流在国际交流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无论是报刊,电视还是网络往往都把文化理解放在一个显著的地位。文化讨论经常会激起社会热点话题。英语语言的国际性已被世人接受。中国人学习英语的热潮正在全国兴起。
语言学习的基本目的是进行人与人的交际。但具备了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并不就能够进行交际,对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的了解是进行顺利交流的必要前提。
2、教学现状
长期以来,中学英语教学接受和实践了以结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的教学方法。结构主义理论认为语言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在教学法上强调的是语言内部结构的认知;而近十几年来,在我国开始流行的交际法教学强调的则是语言的社会交际功能和使用功能,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思想和实践上都进行相应的转变。从这个意义上讲,强调语用能力培养、明确语言与文化关系的重要性是十分必要的。但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受到传统教学的影响,再加上受到高考的束缚,人们对交际教学法,语言与文化关系往往有两种误解。一是认为中学阶段外语教学主要目的应是语言知识的教学(语音的准确性、词汇的扩充、语法与句型知识等);另一点是认为目前中学教学内容相对简单,文化教学无从进行。
可喜的是近几年国内英语教学的观念有了很大的突破。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在教材的编写与各级考试中,文化输入与文化理解也显然成了重点项目。考试中,阅读文章绝大部分来源于英语国家的报刊杂志,为英语国家人士所作,具有浓厚的英美文化底蕴,反映的是关注英语国家的人与事。考生如果能在这方面有足够的了解,做题时就会有一种亲切感,理解的障碍也会大大减少。再者,英语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就是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思维。学习者要尽量把自己放在英语文化背景之中,否则对于英语的理解或表达都会产生错误和不当。
尤其值得庆幸的是,国家教育部在世纪之初制定了《英语课程标准》。“标准”在课程目标提出并强调了文化意识,涉及文化知识,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等内容。在“内容标准”中专门列出“文化意识”一块要求,规定了基础教育各个级别的文化与交际的具体要求。在目标结构的“情感态度” 和其他项目中,对“文化意识”也有相关的要求。 “标准”指出: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益于英语的理解与使用,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有益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识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在英语学习的较高阶段,应扩大接触英语国家文化的范围,使学生提高中外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联系到我们平时的教学实践,我们也感到英语的学习只看语言本身是远远不够的。比如,对于英美人的幽默,同学们往往感到无所适从。对于某些文章虽然语言上没有什么困难,但是理解却有着很大的问题。问题就在于文化的差异,每当我们的学生与外国人交际时,往往会产生语用失误,难以达到交际的目的。
因此,在中学英语教学中进行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的研究已经迫在眉睫,也是势在必行。正是这样,我们设计了《扩大英语国家文化接触范围,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这一课题。
二、理论界定与研究目标
跨文化交际就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信息的编、译码是由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进行的交际就是跨文化交际(1997,贾玉新)。跨文化交际既涉及文化,又涉及交际。
1、语言与文化
语言是什么?一方面,它指人们在交际中所用的一种符号系统;另一方面,它指的人们在交际中说出的话,写出的文章。文化这一概念内涵丰富,是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与精神财富的统称,包括饮食、器具、舟车、房屋、社会组织、政治制度、经济制度、风俗习惯、学术思想等等,语言也在其中(王宗炎)。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是语言的底座,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就像一面镜子,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揭示该民族文化的内容。文化语言学研究表明,语言中储存了一个民族所有的社会生活经验,反映了该民族文化的全部特征。
汤莫林认为文化由三块内容构成:
产物:文学、艺术、音乐、民间故事、建筑、工艺美术品等等
思想:信仰、价值、观念等
行为:习俗、饮食、衣着、休闲方式等
这其中“思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行为”是思想的反映,而“产物”可以认为是思想的物化体现,行为的创造结果。这对于我们理解文化这一复杂的概念是有益处的。
2、交际能力。
1967年海姆斯便提出了“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这一概念。也就是学习者运用语言进行社会交往的能力。他认为,交际能力包括说话者语言的语法性、可行性、得体性和现实性。其中后三点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尤显重要。什么时候说什么话,对什么人说,如何说,这都与一个国家的传统文化习俗密切相关。一般认为交际能力包括下列五方面的内容:1.语言——指掌握语法知识;2.功能——指运用听、说、读、写四方面的能力;3.语境——选择与所处语境相适宜的话语;4.交际者之间的关系——根据对方的身分、地位、社会场合,说出合乎自己身分的话语;5.社会文化知识——语言首先是一种“社会实践”。这其中后三个方面综合起来就是一点——语言得体性。
3、交际能力与文化理解
交际能力的培养也就是使学习者在与对方交流中,根据话题、语境、文化背景讲出得体、恰当的话。这种能力反映出学习者对所学语言所代表文化的了解程度。语言得体性离不开社会文化知识。由于语言是一种民族文化的表现与承载形式,不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也就无法真正学好该民族的语言。学生在习得一种民族语言的同时,也在习得该民族的文化。所以,语言和语言的应用不可能脱离文化而单独存在。著名的语言学家拉多六十年代在他的《语言教学的科学的方法》中指出:“我们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可能教语言。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真正学到语言。”
通过对交际中错误现象的分析也可以证明语言教学中文化因素的重要性。交际错误可以分为两种:语法错误与语用错误。现代外语教学观点认为后者更为严重。沃尔夫森(M.Wolfson)指出:“在与外族人交谈时,本族人对于他们在语音和语法方面的错误比较宽容。与此相反,违反说话规则,则被认为是不够礼貌的。因为本族人不大可能认识到社会语言学的相对性。”这后一种情况又被称之为社交——语用失误,它主要指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在交际中出现的语用错误。在这种情况下,语法形式掌握得越规范,就越容易引起误解。语言知识只能指导人们表达出形式上正确的句子,而语用能力则指导人们表达出恰当、得体的话语。
可见,外语教学目的最终应是培养语言应用能力,交际能力离不开对所学语言国家文化的了解,学习一种语言必然要学习这种语言所代表的文化。因而学习英语,在全过程中都需要尊重该语言的民族文化。这样在使用英语时,就可以顺利进行跨文化交际,不妨碍沟通。在国家《英语课程标准》中提出文化意识也正是体现了这一思想。
Ⅲ 写一篇关于读书,宣传传统文化的英语作文
Culture of China
The Culture of China is home to one of the world's oldest and most complex civilizations. China boasts a history rich in over 5,000 years of artistic, philosophical, political, and scientific advancement. Though regional differences provide a sense of diversity, commonalities in language and religion connect a culture distinguished by such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s such as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Confucianism was the official philosophy throughout most of Imperial China's history and strongly influenced other countries in East Asia. Mastery of Confucian texts provided the primary criterion for entry into the imperial bureaucracy.
With the rise of Western economic and military power beginning in the mid-19th century, Western systems of social and political organization gained adherents in China. Some of these would-be reformers rejected China's cultural legacy, while others sought to combine the strength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China is a unified nation consisting of many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Fifty-six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make up the great Chinese national family. Because the Han people accounts for more than ninety percent of China's population, the remaining fifty-five groups are generally referred to as "ethnic minorities." Next to the majority Han, the Mongolian, Hui, Tibetan, and Uygur peoples comprise the largest ethnic groups. Although China's ethnic minorities do not account for a large portion of the population, they are distributed over a vast area, residing in every corner of China.
Ⅳ 如何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品格
教材进一步丰富了文化教学的内容,包括我们的民族文化,英语国家的文化和非英语国家的文化,通过文化内容的学习,学生的视野会更开阔思想会更丰富,思维会更活跃,交流会更得体。语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文化是“特定社会中成员所拥有的信仰、思想方式、风俗习惯、行为方式、社会习惯等的总和”。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有利于学生进行文化交流。英语国家的文化有利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利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利于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不是靠单纯灌输语法知识的传统外语教学模式就能有效开展的。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英语课标》中指出:“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接触和了解外国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热爱,有益于接受属于全人类先进文化的熏陶,有益于培养国际意识。因此,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重文化导入,努力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了解外国文化,发展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要想充分扩大学生接触英语国家文化的范围,必须采取多种方式。
1通过英语词汇,进行文化对比。
中西文化差异在语言交流中涉及面非常广,如日常见面时的问候、称赞、致谢、道歉以及委婉语、禁忌语乃至身势语言等,教师应该努力激活教材内容,进行文化比较,。西方人认为,在日常交往中,直接打听别人的经济收入、年龄、宗教和政治信仰、婚姻状况等是一种侵犯,因为那些是属于与提问者无关的内容。而通过用谈论天气的办法来打开与西方人谈话的话题是非常明智的。所以当在教学有关天气的内容时,教师应有意识地指出这一文化背景,并告诉学生谈论天气的方法多种多
样,如Lovely day,isn’t it? It’s a fine day, isn’t
it?等等。凡是遇到具有文化内涵的词汇,教师就适当提醒学生。中西方人给动物和颜色的文化附加意义也不是一样的,如在中国,有人听见You are a lucky
dog必然生气,但在英语中lucky dog是“幸运儿”, “clever dog” 意为“聪明的人,“It rains cats and
dogs”意为“下倾盆大雨”,“爱物及乌”的英语表达是Love me,love my dog;“人人都有得意之时”的英语表达是Every dog has his
day。在美国,狗作为宠物对人们极其重要,被看作家庭中的一部分。“红色”在我们汉语文化中象征“欢乐、吉祥、喜庆、热烈”,是一个褒义词,然而在英语文化中“red”
却与“危险、暴力、流血”相联.红茶在英语中叫“black tea”,而非red
tea.数字“thirteen13”在中国没有什么,但是在西方国家却是不祥的象征。原因是西方大多数人信奉基督教,而在最后的晚餐上第十三个人的出现,出卖了耶稣,使耶稣蒙难,因此13
被认为是不吉利的象征。一般来说西方国家门牌号,没有13号,电梯也没有13层。九年级Unit 10 You are supposed to shake
hands.专门讲到了西方人见面的文化礼仪,谈论不同国家的风俗礼仪,学会尊重他人。日本人和韩国人第一次见面“bow”,巴西人和墨西哥人第一次见面“kiss”,美国人第一次见面shake
hands,而我们中国人第一次见面 “shake hands”.从而学会尊重不同的文化,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餐桌礼仪table
manners的学习,了解不同国家的餐桌礼仪,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能懂有关不同国家的饮食eating
habits,生活习俗customs,提高对文明生活的认识。词汇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在英语词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英语词汇的正确读音和意义,还应教词汇的文化意义,让学生充分掌握英语词汇与汉语词汇的不对应文化现象,从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2通过节日文化,介绍背景知识。
节日文化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教师应该巧借这个话题,介绍相关的背景知识,帮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中重要的节假日及主要庆祝方式。如九年级的第二单元I think
that mooncakes are delicious.介绍了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Mid autumn Festival 及西方的万圣节Halloween
。这是一个典型的节日文化单元。圣诞节是为纪念耶稣诞生而在12月25日举行庆祝活动的节日。12月24日晚上被称为圣诞夜Christmas
Eve,是家庭团聚,共进晚餐,互赠礼品的时间。孩子们还会期待着圣诞老人Santa
Claus在圣诞夜送来礼物。复活节是基督教纪念耶稣死后复活的重大节日。复活
Ⅳ 英语作文翻译 作为中学生,应该多读书,学习本国的传统文化很重要!
As a middle school student, it's important to read as much as possible and learn our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Ⅵ 参加一次关于读中国传统文化书籍的专题讲座英语作文
这些东西都可以再网上查到! 关于长城版的传说权 In the north of China, there lies a 6,700-kilometer-long (4,161-mile-long) ancient wall. Now well-known as the Great Wall of China, it starts at the Jiayuguan Pass of Gansu Province in ...
Ⅶ 《端午节的由来》的英语阅读完形填空初中
怎么填空??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等。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为祛病防疫的节日,吴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诗人屈原抱石自投汨罗江身死,又成为华人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
端午节自古便有食粽、饮雄黄久不息。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汉字文化圈国家以及世界各地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
自2008年起端午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中文名
端午节
英文名
Dragon Boat Festival
别称
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
节日时间
五月初五(农历)
节日类型
传统节日
节日名称
点击查看图片
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叫法达二十多个,如有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当五汛、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屈原日、午日节、女儿节、地腊节、诗人节、龙日、午日、灯节、五蛋节等等。
端午节
“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端午”。《燕京岁时记》记载:“初五为五月单五,盖端字之转音也。”
端阳节
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故称五月初五为“端阳节”。
Ⅷ 用英文表达的中国传统文化
以我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哪些。 用英语来表达
Ⅸ 英语!阅读理解翻译!翻译!!
阅读不仅来能开拓视野,还能是我们自越来越聪明越来越快乐。如果我们读更多的书我们的学习能得到提高。阅读的越多,我们学到的也越多,并且更光明的未来将会到来。
然而,有些学生花时间听歌看电视或者上网打游戏。这用了他们大量的空闲时间。建议每个人多读些书,尤其是古典的,这样能够把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传播到世界。
Ⅹ 英语教学中怎样渗透中国传统文化
大家都知道,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是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重要任务。而在人教新目标英语教材中,其教学内容设计,充分展示了丰富的英美文化,扩展了中学生的阅读视野。而且,在这一阶段,使用现有教材仍是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实际,充分挖掘教材,潜移默化地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使语言技能的教学和传统文化意识的培养同步进行。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让学生在了解西方先进文化的同时,也加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从而发展和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鉴于此,我将在本文中,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和思考,简要地做一些分析和探究。
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bu.com/1/view-6840016.htm
一、英语学科教学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当今世界,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因此,我们必须加强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渗透,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从而自觉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加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从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来看,传统文化对于培育和提高人的思想、文化、审美和道德素质,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崇尚道德、重视智能、强调文化艺术修养、注重人文素质的培育等思想,有利于新时期的人的思想素质的提高。而在我们的英语课堂教学中,通过中西两种文化的相互渗透和对比,可以提升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进一步认识,避免对西方文化盲目接受的行为,使中西文化在相互联系和相互吸收中实现融合,从而树立一种进步的、创新的、正确的文化价值观。
(2)渗透中华传统文化,增强跨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现在的青年学生们对英美文化津津乐道,但对中华传统文化却只字不提。在我们的英语课堂教学中,适时地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有助于青年学生加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也有助于加强他们对异国文化的认识,增强跨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而对于一个价值观和人生观正在逐步形成的青年学生来说,英语课堂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要提高学生语言学习的能力,更要教会他们用英语介绍中华传统文化的语言技巧,从而提高他们的中华文化意识和传播中华文化的能力。我们在教学中,通过不同文化价值观的对比,还可以激发青年学生对中国优秀民族文化的自豪感、成就感与责任心,并指明中华文化对现实社会的指导意义,这是英语教学的重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有着五千多年的东方文明历史,对西方有着很强的吸引力,所以作为新生代的21世纪的青年学生有责任和义务去传播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因此,在我们的英语课堂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是跨文化交际的需要。
(3)通过渗透,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学习英语是为了交流,这种交流不但包括普通的日常交际,而且包括信息和文化的双向沟通。在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中,其教学模式主要是以教师的知识灌输为主,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双边教学的体现不明显。而在现代的英语课堂教学中,其教学模式采用更适合于学生的多样化的有效的教学形式。因此,在我们的日常英语课堂教学中,应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适时地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从而提高我们教学的有效性。
在以上的内容中,我们简单地分析和探讨了在英语学科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那么,我们如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呢?
二、英语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1)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潜移默化地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对于一线的初中英语教师们来说,我们除了必须完成课标要求的知识传授任务以外,还要注重传统文化的渗透,也就是要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教师们在备课环节就应特别注意设计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这一问题。因为只有不断地熏陶、不断地学习我们的传统文化,学生才能在潜移默化的学习中认识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和精深,从而达到一种润物无声的良好效果。因此,我们在平时的英语课堂教学中,要潜移默化地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使我们所教的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就能润物无声地继承我们优秀的文化传统,并通过加深对西方文化的理解,从而实现中西优秀文化的融合。
(2)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教师要率先垂范,以身作则。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前提是我们教师自身需要不断提高认识及专业素养,不断加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到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由此看来,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教师必须先要以身作则,只有教师重视了,才能无形中给予学生影响和熏陶,从而让学生能认识到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需要新时代的新人类去继承和发扬,也才能让学生在掌握英语知识的同时学习更多的中华文化。
(3)在英语学科教学内容安排上,我们要以人为本,与时俱进。与时俱进即指能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和实践前沿,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开拓进取,在大胆探索中继承和发展。因此,继承中华传统文化必须与时俱进、以人为本,摒弃旧思想、旧文化以及传播的旧途径,即传播传统文化必须要体现进取性、时代性、开放性和创新性。
(4)在英语学科教学方法上,我们要寓教于乐,突出学科特色。在人教新目标英语的每个单元里,我们都可以找到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题材,我们可以在课堂教学前动员学生通过自主学习,预先准备。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只有在自主的学习环境下,学生才能更有兴趣的去接触、了解中华传统文化。总之,我们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要注意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使我们的英语教学寓教于乐,突出本学科的特色。
综上所述,我们在英语课堂教学中,除了让学生认真学习英美文化,掌握必要的英语基本知识,形成基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外,还应让学生更多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与圣人为友,与经典同行,继承、发扬中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同时,也让学生更加懂得自尊自立,不断提高自己的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从而不断增强自己的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