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师专业成长阅读记录
⑴ 《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四条途径》读书感悟
您好,相关资料:初中思想品德教师成长个案分析一路耕耘 几多收获第一阶段:遭遇“错误”, 我倍加珍惜1995年我考上了浙江师范大学政法系,选择政治教育专业,并非本意。我酷爱体育而且成绩出众但由于身高的缘故不得不放弃!我的志愿从头到尾没有一个政治专业,却与这个专业结下了不解之缘。因为当初一心想做老师,所以最后填了服从分配,就入了我最不想进的政治教育专业学习。经过四年的大学学习我取得了本科学历并获得法学学士学位。那是1999年,我被分配在我们县的重点高中——常山一中。说实话,一开始我真不明白该如何教书。虽然经过了4年的专业学习,但拿着课本走上讲台的那一刻,还是感到心里没底、很不自信。可是年轻的我有的是对工作的热情!我刻苦钻研教材、虚心向老教师请教,一直用心坚持着自己“错误”的选择。在前两年的教学中我体会着无限乐趣,苦中有甜。我与学生共同快乐地成长着,并取得了一点小小的成绩:2000年《浅谈青年教师心理素质的自我提高》获县教育学会论文评比三等奖;2001年《发散思维能力与政治课堂教学》获县教育学会论文评比二等奖;2001年6月《爱国主义教育读本》获市优秀录像课评比一等奖;2001年11月《爱国主义教育读本》获省优秀录象课评比二等奖。第二阶段:面对挫折,我不改初衷2001年由于办学的需要,常山一中初、高中实行分流。而我的编制在初中,自然就只得留在初中部,也就是现在的三衢中学。一直在高中任教的我一下子碰上许多问题。首先是教学思维难以调整。初中阶段的学生思维方式与高中学生有较大的区别:初中时期他们身心发展迅速,是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冲动性相互交错,充满矛盾的时期。我一时适应不了,习惯地用对待高中学生的教育方法和教学方式来对付初中学生。这使我走了不少弯路甚至跟学生产生对立情绪,觉得他们真难教。其次是心态难以调整。我当时很失落:因为三衢中学是一所民办学校,所以总觉得前途渺茫,没有什么值得我奋斗的了,甚至产生了放弃的念头。于是我停驻了前进的脚步,多次与机会失之交臂。就在这样的一个阶段,有一位和蔼可亲的老教师对我说:“你可以不要机会、不要荣誉,到最后你只是个普通教师,这都没关系。但是你不能对不起学生,不能对不起自己,你的工作对象是学生”。就是这一席话,让我在短暂的沉寂后重新振作起来。我知道自己不能对教学有任何松懈,因为每一堂课就是自己的机会,自己的舞台,为了学生磨练自己的舞台。”我开始力争做好这样几件事:“欲求教好书,先做读书人”,与经典为友,倾听书本的声音,读出问题来,读出自己来;在反思中成长;潜心学习教育教学的最新理论和教育教学的最新成果。积极参加学校、县里组织的一些教学教研活动。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的努力换来了:2002年参与衢州市一般规划课题《初中社会课自主问答的环境创设研究》,2003年12月结题并获市三等奖;2002年11月指导学生参加全省小论文评比,骆旖同学《风雨历史人》获省三等奖;2003年10月指导学生参加全市小论文评比,金凤同学《一科都不能少》获市一等奖;2003学年第二学期所带班级参加县期末抽考单科位列全县第一;2003年《初二政治教学案例运用初探》获县教育学会论文评比二等奖;2003年3月首届城区优质课评比获得三等奖;2004年《冷淡、冷漠、冷落》获县教育局教研室德育论文评比二等奖;2004年《关于初中学生参与意识和能力培养的思考》获县教育学会论文评比二等奖;2004年2月获得县初中社会、思想政治学科教师命题大赛一等奖;2004年5月获得县思想政治优质课评比一等奖。第三阶段:把握契机,我扬帆起航新课程改革轰轰烈烈开始实施,我们县04年正式实施新课程,这又让我得到一个新的成长契机。初中政治新课程发生了大变身,具有知识点少、有层次地渗透心理、道德、法律和国情四个方面教学内容,教材知识逻辑弱、教学活动多等特点。一开始我也感觉很不适应,因为受原有教学大纲的羁绊,对教学目标存在一定的心理定势,主要还是以知识为本,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虽然意识到三维目标特别是情感目标的重要性,但不得要领不能将其真正落到实处。而且在课堂设计上,还不能适应新课程所要求的充分利用,即时生成资源。为了能使自己适应思想品德新课程的要求,我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注意角色的转变,并逐渐形成了个性化的教学风格。课堂上:我用赏识的目光对待每一位学生,教学方式变了,评价学生的标准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浓了,知识面广了,爱学、乐学了,也变聪明了,更可爱了,课堂更有生命力了。课堂成了师生平等对话,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乐园,学生的个性和灵性得到充分的张扬。我努力做到把微笑带进课堂,把尊重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把浓浓的人文关怀带进课堂,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面向全体学生,不让发言成为少数“好学生”的特权与专利,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体现教学的平等性原则以利于学生整体发展。教学设计上:在课前设计的基础上,我根据学生有价值、有创见的问题与想法,及时调整或改变预设的计划并有效利用即时生成资源。例如:在执教《赞扬与鼓励》这一教学内容时,提了如下问题:你给过别人赞扬吗?你给过别人的赞扬多吗?许多同学回答给过别人赞扬,但并不多。我接着又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一位学生马上站起来回答:“别人给我的赞扬少,我给别人的也少。”我说:“这可能与人的性格有关,有些人不喜欢去赞扬别人。”第三位学生颇为幽默地说:“物以稀为贵嘛。赞扬多了就会没意思了。”这时我不是急于去评判熟是熟非,而是让学生就这三种回答进行讨论。在学生讨论和交流的基础上,我再作了归纳分析。事实上,一堂好课,必须使所有学生都经历“真实的学习过程”,真实的才是最美的,真实的学习过程才能令人难忘。学习方式上: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课堂学习环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例如,青春期是人生中一个重要的成长发展阶段,会出现很多问题与困惑。怎样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帮助初中学生坦然而快乐地迎接青春,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粤教版教材对这个内容进行了大胆的重组,围绕“青春”这一主题创设三大板块:青春调色板、青春进行时、青春畅想曲,力图让学生通过亲身感受,体会青春的多姿与美丽,在整体基调上把握青春节拍。我首先导入——“超级模仿秀”,看看哪位同学最具模仿能力和表演天赋;接着引导学生走进“青春调色板”:请用一种颜色描绘出你心中的青春色彩,并说说理由;此后,再适时地让学生感受“青春进行时”:青春是五彩缤纷的,但这五彩缤纷中也夹杂着黑色的忧郁、灰色的烦恼、蓝色的困惑和迷惘。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将成长中的烦恼记录下来,并进行集体呈现,讨论解决再组织学生用诗词、漫画、歌曲等形式描绘青春,尽情放飞心中的梦想,一起奏响“青春畅想曲”。在这一系列的课堂活动中将主动权充分交给了学生,让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建构知识,在生生互动中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课堂是教师生命成长的地方,课堂是教师实现教育理想的最佳空间。由于对课堂教学的关注,我的课堂教学的质量也逐步提升。我经常审视自己,如何才能使自己早日成长。我想只有把握好当前思想品德课程改革实践的新课题,才能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实现自己的专业发展。我深知,要成为学者,必须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和专业素养,必须学习。我经常利用业余时间读书、上网,潜心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及时了解国内外教改的动态信息、理论导向,博采众长,不断地更新观念,不断充实自己,以适应时代和未来的需要。我认真阅读教育专著和教育教学新理论,系统地学习了《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四大支柱》、《新课程中教学行为的变化》、《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以及《赏识你的学生》、《给教师的建议》等教育书籍,并认真反思,撰写读书笔记,及时进行实践和感悟。在“学习——实践——科研——学习”的专业成长道路上,我欣喜地发现:学习,使自己不断地进步着;行动,使自己快乐地体验着;反思,能生长出智慧;收获,能让自己享受着充实的教育人生……一路耕耘,几多收获;辛勤的耕耘,我迎来了一个又一个沉甸甸的收获:2004年参与浙江省教学研究系统立项课题《农村中学法制教育之探究》的研究统计、分析工作,2005年6月已结题;2004年参与省立项课题《初中学生学习意志培养之探究》的研究,作为课题组的主要成员现正在撰写结题论文,将于2006年11月结题;200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抽考单科位列全县第一;2005年所任班级中考成绩列全县第三;2005年度《透过现象看本质》获县教育学会论文评比二等奖;2005年1月县初中社会、思想政治学科教师课件制作评比获得一等奖;2005年1月初中教师说课比赛获得二等奖;2006年2月初中社会、思想政治学科教师命题大赛青年组一等奖;2006年5月由县科协团县委联办的科技节“环境与资源”征文活动中获得优秀组织奖;2006年度《保护我们共有的家园》获县教育局教研室德育论文评比一等奖;2006年8月《让情感之花盛开在思想品德课堂上》获市思想品德教学论文评比三等奖;2006年9月全国第二届爱国百分百寻宝大行动活动中获得优秀辅导奖;在新课程改革中最大的收获是观念的更新。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使我对现代教育观、学生观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深切体会到了教育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学海无涯,教海无边。教学7年,所取得的荣誉不多,但是自己的进步,自己的努力是很大的。“成长是我们生命中永恒的主题,感受到自我的成长无疑是一件惬意的事情”。为了让自己能成长为一名符合时代要求、素质全面的优秀教师,我始终不懈地努力着。前面的路还长,但愿我能有足够的勇气自信而坚定地走下去!凭着一颗不泯的爱心,把自己精心酿制的师爱和师情化作涓涓暖流,陪伴孩子们一起快乐的成长……正如张华教授所说的:“新课程——是一本读不完的书,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是一段说不完的话,需要我们大家分享;是一道解不完的题,需要我们共同研究;是一件做不完的事,需要每一个人的行动;……仅供参考,请自借鉴希望对您有帮助
⑵ 英语教师如何走专业发展之路
如何走好教师专业化成长之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教师带来了严重的挑战和不可多得机遇。每一位教师都将在这场变革面前实现新的“蜕变”、新的跨越。新课程呼唤快乐自然健康的生态课堂。它是以人为本的课堂,关注人性,突出发展,是学生成长的乐园;它又是灵动的、生活的、生命的课堂,是教师、学生、内容与环境之间的全新整合.所以教师专业化发展是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潮流, 也是我国教师教育改革所探讨的热点问题之一。教师专业化充其量只是手段而已, 其最终目的是通过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 从而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和发展。当然在这过程中教师的生命价值得到了实现, 其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也自然得到了提升。如果我们把两种视角结合起来看, 似乎眼前就豁然开朗了,虽然教师专业化只是一种手段, 其本身并不是目的 虽然教师专业化可能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 并不一定有结果, 但正是在这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中, 教师专业化无疑达到了它的目的。而从我本身来讲,通过学习,我认为要想朝着专业化成长的道路前进,其实主要要做到以下三点: 首先要注意在实践中反思,我们一线的教师在理论水平上确实不够专业,但是我们常年教学所积累的经验却是最好的财富,这笔财富有很多老师都放在了心里,会用不会说,不能形成理论,也就是不够专业,而我觉得要想想专业化迈进,就要不断的进行反思,而且注意要把反思的内容记下来,形成自己的材料,这样日积月累,才能积少成多,时间长了
,就有了一定的理论材料了,也锻炼了自己的文笔,提高了自己的理论水平. 其次我认为还要注意多看书,多学习,现在是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不学习只吃老本,那么终究有一天会被改革的浪潮甩在后面,直到淘汰,而我们教师尤为重要,只有经验是不行的,还要向知识型,专家型的教师发展,走上一条不断发展专业化道路,看书,学习理论还要注意摘记和应用,只是死记硬背,不能够和本身的教学时间结合起来,那么掌握的理论再多也是无用的,到最后也只能成为书呆子型教师,更别提去灵活的教学了.所以理论学习的同时还要注意联系实际去应用.
⑶ 《教师的诗意生活与专业成长》的读书笔记
第一讲:诗意的生活
人生的境界的四个等级: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哲学史家冯友兰(1895-1990)
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谓之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孟子.尽心章句下》
为生计而奔波忙碌的人,摆脱了生存危机为欲望的满足而苦心专营的人,为追求自我实现、追求永恒而不懈努力的人。
——教育学博士:肖川
生命的最高境界就是生活在自己的情怀里,为有价值的目标不懈努力,“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变乎荣辱之境。”《庄子.内篇.逍遥游第一》
人的生命价值=影响人群的广度×对人深度×对人影响的积极程度
在一个功利和浮躁的社会中,人们被操纵、复制成了千人一面、万众一辞,学历、职称、高薪、房子、牌子、票子、汽车、成为许多人奋斗和追求的目标,成为人生的唯一意义。而更多的人为了一点点蝇头小利,不惜与别人攀比、明争暗斗。
希望是萌发人间奇迹的无限沃土。上帝赏赐给人的两样东西:希望和梦想,帮助人来减轻他的苦难和遭遇。希望之灯一旦熄灭,生活将变得一片黑暗。
“是恒久忍耐,又有恩赐;爱是不嫉妒,爱是不夸张,不张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算计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是包容,凡是相信,凡是盼望,凡是忍耐;爱是永不止息。”——《圣经》
我们常常无法做伟大的事,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些小事。 ——德兰修女
基督教的一首歌《眼光》
不管天有多黑,
星星仍在那里闪耀。
不管夜有多长,
黎明早已在那头盼望。
不管山有多高,
信心之歌,
把它踏在脚下。
不管路有多远,
心中有爱,
就能走到云端,
谁就能跨过艰难,
谁就能飞越沮丧,
谁就能看见前面仍然有梦可想。
上帝的心看到希望,
你的心中要有眼光,
啊,你心中要有眼光。
积小成以成大成,是一种追求成功的策略,也是一种良好的习惯。
一生只做一件事,一件事成就一生。
“三八”理论:一天二十四小时,八个小时工作,八个小时睡觉,还剩下八个小时,人与人的差别就是在这八个小时形成的。
有尊严的存在状态时投入和专注,我欣赏在公共场所,表现为既投入、专注,又舒展、放松的人,特别讨厌既昏昏欲睡,无精打采,有十分拘谨、猥琐的人。
好的个性是自信而不轻狂,果断而不专横,温和而不软弱,沉稳而不迂腐。
一个优秀教师一定是一个个性上比较和谐与完美的人。过于内向,不善于与人打交道,不善言谈,语言尖酸刻薄,对人过于苛刻,脾气暴躁,缺乏忍耐的性格不适合做教师。
其实在每一个孩子的心灵最隐蔽处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想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那么我必须同孩子的心对准音调。
我们教师要有这样一个理念:教学生一天,想学生一生。
讲一点享受,无愧于自我;讲一点奉献,无愧于亲人;讲一点真情,无愧于朋友;讲一点责任,无愧于社群;讲一点博爱,无愧于人类;讲一点信仰,无愧于天地。
一段基督教的祷告词:主啊,求你使我成为你和平的工具,在有仇恨的地方,让我播种仁爱;在有伤害的地方,让我播种宽恕;在有猜疑的地方,让我播种信任;在有绝望的地方,让我播种希望;在有黑暗的地方,让我播种光明;在有悲伤的地方,让我播种喜乐。主啊,求你给我们梦寐以求的,叫我们不求被安慰,但求安慰;不求被理解,但去理解,不求被爱,但去爱。因为给予就是我们的收获,宽恕别人,我们就被宽恕,这样的死亡,就是我们的新生。
能闲世人之所以忙者,方能忙世人之所闲。人莫乐于闲,非无所事事之谓也。闲能读书,闲能游名胜,闲能交天下友,闲则能饮酒,闲则能著书。天下之乐,孰大于是?
人之心胸,多欲则窄,寡欲则宽。人之心境,多欲则忙,寡欲则闲。人之心术,多欲则险,寡欲则平。人之心事,多欲则忧,寡欲则乐。人之心气,多欲则馁,寡欲则刚。
——清代文学家张嘲《论闲与友》
第二讲:教师的解放
最上乘的功夫是“手中无剑,心中有剑”,无招胜有招;最上乘的教学方法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无声胜有声。
心地善良、表情安详、气度宏大、言说谦和、举止磊落是教师的五项修炼目标。
教师有一双会说话的眼睛,他的眼神是友善的、慈祥的、温情的、透着智慧、透着真情的,那么他一定更具有亲和力,更具有魅力。
我们可以把马牵到河边,却不能按着马的头让它饮水。——约翰.杜威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学记》
人的内驱力就像高压锅中的气体,这些气体总需要找到孔道宣泄出来。如果许多的可能宣泄的孔道被堵塞了,剩下不够多的宣泄的孔道,那么通过这些孔道的气流量就会比较大的强烈。——弗洛伊德
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广泛阅读,仔细咀嚼;深入探索,自觉反思;及时总结,着力提升;团队合作,真诚交流是最经济、最有效、最可行的教师成长策略。
错误的前提+正确的推论+狂热的执行=万劫不复的灾难。
——台湾中原大学林冶平教授
我国中小学教师缺乏的主要是文化精神、文化眼光,一种自觉的价值追求,一种坚定的对于社会、人生和教育的理想和信念,一言蔽之,缺乏思想。究其原因是文化底蕴不够丰富,学识积累过于单薄,缺乏对人类历史文化和人性的深度的理解,特别缺乏对中国历史的洞察和对西方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度理解。其后果是,中小学教师付出的大量劳动停留在低层次的“教书育人”上,缺乏对学生精神上的引领,缺乏对于自身工作的高远立意,缺乏对于“课本知识”所承载的价值观和心理结构的深刻洞察。说极端一点,把“教育”浅化为、庸俗化为没有灵魂的认知结果的堆积。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苏轼
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先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读书譬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咽,终不知味也。读书欲精不欲博,用心欲纯不欲杂。——朱熹
给教师的建议:
1、 让心灵变得丰富和深刻。
对一个教师来说,最重要的是文化底蕴。它决定着他对教材的理解、驾驭的能力,决定着他参与课程开发的能力,能够创造一个真诚深刻和丰富的课堂,能给学生以广博的文化感染。教科书只是“知识”的“药引子”,教师要超越“课内”和“课外”的人为限制,这样教学才能左右逢源。
2、 捕捉你生命中的每一次感动
喜欢发现并赞美生活的人,总能发现生活中的点滴幸福,并善于把它传递给身边的人。这种人是真正成熟的人,他以一颗感恩的心去接纳一切,包容一切,并学会重新去热爱,热爱一切美好和充满希望的人和事,而使自己变成“百炼钢成手指柔”。
3、 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
4、 给予学生更多真诚的鼓励
如果你在小事上苟且,那你必定在大事上、你在你一生中一定成为苟且的人。
5、 有意味地言说
任何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总是和他的语言世界相连接、相吻合的,精神世界的开拓同时就是语言世界的延伸,语言世界的扩展也同时就是精神世界的充实。
我国古代的教育智慧:
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孔子家语》)
学而不固。(《论语.阳货》)
如无闻见,则无所状。实者圣贤不能性(生)知,须任耳目以定情实。——王充《实知》
多闻曰博,少闻曰浅;多见曰闲(渊深),少见曰陋。——荀子《修身》
不记则思不起,能记得便说得,能说得便行得,故始学也不可不诵记。记诵者,学问之舟车也。人有所适也,必资以舟车。——张载《理窟.义理》
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
为学之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子,明辨之。——《中庸》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君子之所渐,犹玉之于琢磨也——荀子《大略》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有防邪僻而近中正也。——荀子《劝学》
张而不驰,文武弗能也,驰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礼记.杂记下》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这其负大翼也无力。——庄子《逍遥游》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管子.形势解》
时时温习,自有新得。须是温故方能知新,若不温故便要求知新,则新不可得而知,亦不可得而求矣。诵的熟,方能通晓;若诵不熟,亦无可得思索。——朱熹《朱子.语类》
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有多诵遍数,自然上口,永远不忘。——《朱子读书法》
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陆九渊
于无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张载
疑而后问,问而后知,知之则信矣。
分享 0
顶
⑷ 阅读基础书籍对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有什么作用呢
不论是对于教师来讲,还是对于我们普通人,多多阅读书籍是开阔眼界,锻炼思维,增长知识的主要途径,我们应该保持阅读的习惯,对于英语老师来讲,阅读基础书籍能够丰富基础理论知识。
⑸ 阅读对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性
阅读对教师来说之所以重要,有如下几方面的缘由:
第一,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
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让学生从搀着走、扶着走,逐渐实现自己走。而阅读是自主学习的一种基本方式,是一个人终身受教育的基本途径,这就是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来培养的。
教师自己不阅读,培养不出会阅读的学生来;教师自己没有自主学习的习惯和意识,很难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第二,世界飞速变化与面向未来的要求凸显阅读的重要性。
我们常说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给孩子们未来的生活和工作奠基。今天世界上最热门的十项工作,在十年前是不存在的,十年之后的世界能发展到的程度,也是超出我们今天的想象的。
我们的教育是在为不可预测的未来培养社会的栋梁。每一个拥有阅读习惯、思考习惯的人,也就拥有了面向未来的钥匙。
第三,信息对称所导致的本领恐慌要求教师要加强阅读。
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教师必然会发现自身的权威性受到了极大的挑战:首先是教学内容更新的节奏不断加快,教学要求也不断改变,给自己的教学带来了很多“麻烦”;其次是自己不再是教学内容主要的信息源,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新媒体和移动互联网获得最鲜活的学习内容信息。
在这样的环境下做教师,你必须要知道自己的优势在哪里,同时还要加强阅读,在名家的教育理论和一线教师的教育实践中寻找新的教育智慧,来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应对“本领恐慌”。
第四,教育综合改革的新形势提醒教师要关注阅读。
新一轮的课程教学改革,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来落实,对教师来说,这是一次思想的革命,需要教师切实转变教育观念,并在教育实践中加以践行。
思想和观念的转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教师要有变革的自觉,也需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登高望远,而书籍就是教师登高望远的阶梯。
第五,要让自己的教育实践走向科学需要坚持不懈地阅读。
教育是一门科学,但其科学化程度还不够高。波普尔提出了衡量一种理论科学地位的方法——必须要有可证伪性。换句话说,一个理论提出来之后,针对别人提出的质疑,能够通过实证来证实自己的理论是经得起推敲的。回想一下我们的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就会发现其中的问题。要提升教育的科学化程度,阅读显然是一个重要途径。
⑹ 英语课外阅读记录卡
Most English people have three names: a first name, a middle name and the family name. Their family name comes last. For example, my full name is Jim Allan Green. Green is my family name .My parents gave me both of my other names.
People don’t use their middle names very much. So “John Henry Brown” is usually called “John Brown”. People never use Mr, Mrs or Miss before their first names. So you can say John Brown, or Mr Brown; but you should never say Mr John. They use Mr, Mrs or Miss with the family name but never with the first name.
Sometimes people ask me about my name. “When you were born, why did your parents call you Jim?” they ask.” Why did they choose that name?” The answer is they didn’t call Jim. They called me James. James was the name of my grandfather. In England, people usually call me Jim for short. That’s because it is shorter and easier than Ja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