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英语阅读课教学模式
⑴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有哪些
听说、阅读、综合技能、语法、语音、复习等课型教学模式
⑵ 如何推广初中英语阅读写作一体化教学模式
一、小组合作学习在英语听写教学中的应用
词汇学习一直是学生学习英语最大的“拦路虎”,多年来,我们一直沿用“领读——默
写——讲解”的方式,效果不理想。学生在学习英语单词、短语和句子时需要做大量的听写练习,听写是训练听力和写作技能的一种很好的方式。可由教师读、学生
写,也可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自学单词,由发音好的学生进行示范,不会读的通过向其他小组或者是教师请教来解决,自学后可以让小组集体朗读单词,同时纠正个别
错误的发音。会读之后进入拼写记忆阶段,拼读记忆之后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听写。听写往往由组内英语成绩最棒、责任心最强的学生来进行。听写之后组员之间
交换批阅,最后每个小组把错误的单词写在黑板上,强化记忆,引以为戒。在记忆单词时,可以进行很多有创意的方式,如进行一人提问三人抢答的单词比赛,量化
得分。小组合作学习词汇,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同时又可增加学生的训练量,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
二、小组合作学习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教材难度的加深,《英语课程标准》对中学各阶段的英语阅读技能目标提出了具体
要求,阅读量也大幅度地增加,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师生难以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在处理阅读材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独立预习课文,找出课文的重点、难点
和疑点,然后在小组内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合作交流,一起解决预习中出现的问题,取长补短,弥补自己的知识缺陷。阅读教学中的合作小组讨论可以有以下一
些主要内容:1.对课文标题、插图等展开讨论,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他们的想象力。2.对课文段落、细节、佳句、体裁、写作特点等进行讨论,以培养
学生的鉴赏和概括能力。3.对课文难句、长句、某些词语展开讨论,以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
言的能力。4.对课文的时代背景、作者的态度和观点展开讨论,以培养学生评价人和事物的能力。
最后让学生在全班范围内进行讲述,与同学们分享自己的收获并共同解决存在的问题。教师不仅要适时进行点拨,让学生在动态的合作交流中获得知识,还要及时对
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阅读教学中合作小组讨论这一环节有利于培养学生在阅读理解过程中做出正确的推论和合理的推断的能力以及在真实环境中表达自己思想的能
力。
三、小组合作学习在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
口语在英语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口语学习不同于书面学习,它更依赖于集体行
为,要求人与人之间用语言直接进行交流。仅仅靠课堂45分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谈是远远不够的,学生的对话能力无法实现质的提高。而分组合作中,可以不
断变换练习方式,如朗读对话、课文问答、讨论问题、句型操练或交际性练习等。学生用书和练习册中很多话题或题型为活动的变化提供了便利。以朗读对话为例,
具体实施方法如下:在英语口语教学中提倡“小组合作编对话”,在学生学完一段对话后,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训练,开展竞赛。首先可以让学生根据对话内容在组内进行自由组合,就现成的对话进行操练;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自编、自演、拓展对话。争取每堂课用5-1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表演(内容要体现上节课的重点句型),这样既可锻炼口语,又可巩固所学知识。
四、小组合作学习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写作是学生综合运用英
语能力的一种体现,在写作教学中引入合作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和写作能力。在英语课堂上,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其内在的写作动力。因
此,英语课堂写作教学可以遵循“熟悉要求——小组讨论——独立写作——伙伴编辑——教师点评”的程序进行。在写作开始前,教师可以先就每单元的核心内容给
出写作话题,让学生通过小组内的共同讨论,加深对题目的认识和理解,集中不同的见解,捕捉合适的观点,然后根据讨论结果,确定可写的内容、写作时态、文章
结构等,小组成员每人根据选定的题目独立进行实际创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有困难的话可求助于组员或老师。写好后,每个组员依次评改同组其他成员的作文,
并用红笔划出精彩的句、段,就错句讨论改错,最后定稿。其中一位组员负责抄写,署上小组成员的姓名。教师可以就文章的思路、结构以及时态方面发表评论,提
出修改意见。同时表扬作文成绩好的小组,并把最好的作文作为范文在班里张贴,要求学生与此对照,对自己的作文进行反思评价。这样,既提高了每个成员的写作
能力和改错能力,又增加了小组的凝聚力。
⑶ 初中英语教学中如何运用翻转课堂模式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专式在我国逐渐得以发展,属成了新课程改革的大势所趋,对初中英语教学意义深远。对“翻转课堂”的基本概念以及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一系列运用进行分析,谈谈对英语翻转课堂教学的一些浅显的认识。
⑷ 如何运用初中英语"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模式
【摘 要】 构建“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模式是当前初中英语教学改革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过程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参与课堂实践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英语语言的理解,同时有助于教师教学活动的展开。因此,初中英语教师需要通过多种渠道构建该教学模式,加强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进而提高初中生的语言能力。
【关键词】 初中英语 主体参与 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1. “主体参与型”理论的基本概念
主体主要指活动的参与者,在教学活动中,主体为学生,同时也涉及了教师和家长。而参与主要是一种实践活动。主体参与型学习也是一种实践活动,只有通过参与具体的实践活动才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该模式主要强调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从方法上看,该模式主要通过教师采取各种手段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并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主体地位,提升主人翁意识。总而言之,该模式以教师指导学生参与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此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质量。
2. “主体参与型”教学模式的作用
2.1 贴近学生实际
传统教学模式远离学生生活实际,大部分学生表示自己不喜欢上英语课,因为英语课枯燥、无趣。而且英语教师也不会主动询问自己是否熟悉课文内容,自己只是被动地接受并不熟悉的知识。构建“主体参与型”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该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提高学生参与度为教学目标。因此,该教学模式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这种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模式自然而然会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被迫沉浸于单词、句型、语法以及背课文的情况。“主体参与型”教学模式以绝对的优势,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受到了初中生的欢迎。
2.2 提高教学效率
“主体参与型”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初中英语教学效率。大部分的初中生反映在这种学习模式下,提高了学习兴趣,会主动参与到教师的日常教学活动中,并能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后任务。除此之外,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在该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大部分学生早已不是原先的“低头一族”,而是主动举手询问教师,同时在课堂讨论环节,几乎班级里的所用学生都参与到讨论过程中,时而沉思、时而激烈,课堂氛围很活跃。因此,该教学模式在实践中向我们证明它的有效性。作为英语教师需要把该模式应用到日常教学的各个环节,最大程度调动初中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探究未知领域,感受英语知识的魅力。
3. “主体参与型”教学模式的应用
3.1 调动参与兴趣
参与兴趣的培养对初中生来讲尤为重要。当初中生兴趣较高,便会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提升初中英语教学的效率。所以,在“主体参与型”教学模式应用过程中,首要任务是激发初中生的参与兴趣,其中包括以下几点:
首先,教师需要创新多种教学手段,利用图片、实物、声音等化抽象的英语知识为具体。教师在课堂授课时可以适当脱离课本,在掌握课文基本内容的前提下丰富教学内容。例如,在教学七年级上册《Unit 6 Do you like bananas?》时,教师可以延伸教学内容,询问学生:“What fruit do you like best? How about bananas? How about apples or oranges?”同时,在询问过程中,教师可以把事先准备好的水果或者蔬菜拿出来,或者用图片直接展示给学生,让学生直观感受水果的颜色、味道。并根据课文中提到的单词、句型进行回答练习:Why do you like bananas? Because of its color. / I don’t like apples. I like strawberry. Me too…这样,学生会在直观感受水果形状和味道的基础上锻炼自己的对话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具体的语境中学习单词、掌握语法、句子。当然,教师在教学north、south、west、east等方位名词时可以借助图示法。在黑板上标注方位名词所指的防线,让学生有一定的方向感,避免出现方向性错误,在今后的学校过程中用错、误用。除了借助图示法展示方位名次之外,教师还可以借助图示法展示人称代词、形容词、其他名词等。教师在选用图示法的同时还应该采取声音教学法。具体来讲就是利用歌曲歌谣陶冶学生情操,用歌曲营造氛围,增强英语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现行教材中,有很多可以编成初中歌曲的内容,教师需要充分挖掘课文教学素材,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英语知识,掌握单词、短语在不同语境中的用法。例如,歌曲《Big big world》歌词虽然简洁,但是其中语法知识以及形容词、单词的运用的重要性却不容忽视。而运用歌曲也可以营造具体的教学氛围,让小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掌握课文知识。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动画视频歌曲,视频与歌曲相结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小学生会主动投入到英语知识学习过程中,巩固现有知识。
其次,教师需要用帮助学生树立信心,自信心是学生学习英语知识的前提,只有帮助小学生树立自信心,才能让学生有勇气、有信心参与学习活动,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兴趣和热情。为了增添学生信心,教师需要因材施教,根据学生学习成绩和理解能力把学生划分不同的等级,但是该等级的划分应该是动态的,而不是固定的。教师应该把不同层次的学生交错分布,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相互沟通。在布置作业时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假设,A层的学生学习能力较强、接受知识的速度较快。那么在布置任务时,教师需要以挖掘该层学生潜力为主。B层学生的接受能力较差,那么在布置任务时,教师则需要以巩固该层学生基础知识为主。
3.2 重视课堂互动
应用“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模式应该重视课堂互动,其中包括:师生互动、学生互动、家长与学生互动等内容。通过增强课堂互动性来打造开放性的英语学习课堂。在传统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并不注重课堂互动,单纯把提高升学率作为教学的目标。在授课方式选择上选择“灌输式”教学模式,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教师讲解的知识。长久下去,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会把学生变成学习的机器。因此,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尤为重要。 首先,初中英语课堂教学需要重视师生互动。教师参与到活动中可以激发小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热情,并在参与过程中与学生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在参与过程中应该先转变教学角色,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体,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力。而教师则需要适当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充当引导者的角色,而不是一味的向学生灌输知识。这样初中生会从传统被动听讲的状态中脱离出来,在相对平等和谐的环境中明白自主学习的方法和重要性,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转变教学角色,营造和谐氛围是构建“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模式的要求,也是初中英语教学的重要环节。
其次,初中英语课堂教学需要重视学生之间的互动。构建“主体参与型”教学模式要求学生之间相互合作,通过通力合作战胜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挫折。学生合作和师生合作不同,学生合作的主体是同龄人,在合作过程中不会有太大的思想分歧。同时,随着竞争日益加剧,初中生彼此的合作机会少之又少,大部分的初中生都是忙于自己的学习、生活,忽略了周围人的感受。而教师可以发挥主导作用,组织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活动。例如,教师可以设定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假设:围绕“Shopping”让两个学生展开对话:
A:Hi, girl. What can I do for you?
B:I’m looking for a white skirt.
A:How about this one?
B:That’s wonderful, I like it. How much is it?
A:One hundred dollars.
B:OK, I will buy it.
教师通过开展对话活动可以活跃课堂氛围,充分发挥课堂教学效果,以此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效率。
建设“主体参与型”教学模式让学生共同参与到活动当中,是现阶段初中英语教学的要求。学生们可以在共同参与过程中分享心得、交流经验、真诚沟通、发展合作精神。并在其中巩固知识、收获友谊。
除了师生沟通、学生之间沟通以外,还需要重视家长的参与度。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的学生渴望得到家长的夸奖和承认,并希望能和家长共同参与到自己的学习活动中,感受学习的趣味。所以,英语教师可以通过家访、课后沟通等方式调动提高家长的参与度,让家长在课后监督孩子的学习活动,并与学生共同分享参与活动的心得。这样有利于加深学生和家长之间的感情,让家长发现孩子的闪光点,与孩子共同进步。
3.3 布置教学任务
为了强化教学成果,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教师同样可以通过布置一些趣味性的教学任务来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探索未知知识的兴趣。在布置教学任务之前,教师需要仔细分析不学生生的学习情况,用科学的、趣味性强的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氛围。让初中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提升自己的语言文字水平,夯实自己的基础知识。因此,教师需要结合课本知识和当下综艺节目为学生布置更多有意思的任务。例如,教师可以借鉴浙江卫视《奔跑吧,兄弟》撕名牌的形式创设“英语撕名牌”的任务,让各组小组成员分别代表形容词属性的单词、名词属性的单词、代词属性的单词、副词属性的单词,只有代表相对性词性的组员才可以撕名牌。
教师需要让学生在该项任务中记忆自己所撕的单词,并用该单词造句。教师则需要对学生的表现以及最后的成果做出点评。
同时,教师还需要不断变化任务的强度、难度和实施方式,增加教学任务的灵活性。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从夯实学生基础知识,提升学生能力的角度出发,一般会布置一些难度较小,趣味性不够的学习任务,多以试卷和小测等形式呈现。但是,大部分的初中生面临升学的压力会逐渐厌恶这种学习方式,容易产生抵触情绪,无法提高参与该学习任务的积极性。所以,为了改变传统局面,教师需要结合教育发展的要求,针对当下初中生的需要,丰富教学任务的内容,提升教学任务的趣味性和灵活性。同时,教师应该采取引导的方式,鼓励学生主动完成任务,而不是一味地苛责学生。通过这种方式既可以尊重初中生的主体地位,又能激发其参与教学任务的兴趣,高效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率。
综上所述,社会的发展带来教育的革新,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应现代初中英语教学教育的要求。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迫在眉睫。构建“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初中生的参与度,营造较为开放的教学氛围,增加师生的互动性,培养初中生主动学习积极交流的态度。在“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模式中只有让学生把理论知识和实践紧密联系起来,才能提高初中生的学习效率,提升初中英语教学质量。
⑸ 初中英语阅读课哪些阅读教学模式
那个需要用英文学过,才能用英文写出来。用中文学过,等于白学了!对写英专文,没用。补充一点:用汉属语教英文阅读,把英文阅读成了中文,这同用英语教英文阅读,把英文阅读成了英文,完全不可同日而语的。具体的方法也不同。
⑹ 浅谈如何创设以学生为中心的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模式
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模式下的初中英语教学实践意义主体性课堂教学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注意到学生的主体特征,遵循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和认识特点,创设民主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真正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在研究、讨论情景下合作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索能力,促进创新意识的形成,成为终身学习者。
第一,正确诱导是英语主体性课堂教学的重要保证。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变为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这就意味着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发挥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所扮演的角色是多样的,比如,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者,问题情境的创设者,课堂生成问题的激发者、发现者和参与解决者,思维的启发者。但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尽一切可能诱导”,“教师”就是“导师”。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所谓“相机诱导”可以理解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在关键地方、关键时候、针对关键问题适时巧妙而灵活地启发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加深理解、拓展思路,促使学生茅塞顿开,恍然大悟。大量的事实证明:如果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忽视了教师诱导作用的发挥,忽视了师生交互的设计,那么这种教学必定失败无疑。学生的学习将会成为没有目标的盲目探索,讨论交流将成为不着边际的漫谈,花费很多时间,不得要领,甚至可能钻进牛角尖。
第二,尊重差异是英语主体性课堂教学的重要支撑。
主体性课堂教学要求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特点,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成功的机会,在知识和能力方面都有充分发展。其基本精神是以学生为主体,承认并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各层次学生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开发。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教学和教育的艺术和技艺就在于发挥每个人的力量和可能性,使他感到脑力劳动中取得成绩的喜悦。学生有的语言表达能力强,有的形象思维能力强,有的动手操作能力强,所以作为主导作用的教师,要尊重学生差异,关心信任每一位学生,相信所有的学生都能学习,都能学好。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不仅要考虑教材“双基”知识,还要顾及学生的能力、情感、心理素质,要从学生实际出发,面向全体学生,既要根据学习基础较差、学习水平较低的学生的特点制订出基本教学目标,又要针对学习水平较高的学生制订出提高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使教学目标具有一定的弹性,以便挖掘各层次学生的学习潜能,使每个学生都有适合自己的和谐的发展空间。具体实施中可以将学生分为优中差三组,基础较差的学生回答基础的问题,中等学生回答提高性的问题,基础好的学生解决综合能力较强的问题。这样分层设置目标,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既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克服自卑心理,更能体现自主学习的乐趣,使优生得以提高,中等生得以进步,差生得以转化。
分层教学切忌给学生过多硬性化的限制。比如,在处理初中英语每个单元的Main task部分的写作任务时,对学习基础较差的同学,可以列出相关的词语并允许他们边读范文边仿写;对学习中等的同学,可要求他们根据列出的词语,自己去想象、去造句;而对学习好的同学,除了上面的要求外,还要求他们学会正确使用关联词、修饰语等等。又如,在听力教学时,允许成绩较差的同学打开书本,边看边听,肯定远远好过于学生一头雾水,不知所云。
第三,关注生成是英语主体性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
主体性课堂每堂课教学内容的确定都应该是在充分了解具体班级学情的基础上,依据课程标准和教学要求,由教师在课前备课时确定的。但教学内容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可变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课堂生成问题作出及时的应对和调整。教学内容呈现形式不求统一,视学校教学条件而定。同时,在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向教师和教科书质疑,鼓励学生把自己不明白或存有异议的问题提出来供师生研讨,对勇于陈述自己与老师或教科书不同观点的学生要给予特别的鼓励和表扬。这样做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探索热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意识,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总之,以前的教学模式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单纯追求学生认知的发展,这种教法不但枯燥无味,而且窒息了学生的思维,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而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通过主体的全员主动参与,最大限度地关注到每一位学生的课堂生成及问题的解决,提高了课堂整体效率。它改变了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偏重结果,忽视过程与方法的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