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英语阅读 » 英语语言文化背景和阅读答案

英语语言文化背景和阅读答案

发布时间: 2021-01-18 02:52:32

❶ 于归属不同语言体系和拥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用英语怎么说

翻译
中文:于归属不同语言体系和拥有不同的文化背景
英文:Belonging to different languages and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❷ 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英语和汉语是建立在不同文化基础上的两种语言,它们各自反映着自己特殊的民族文化和历史传统。我们在学习汉语时很少存在文化背景知识方面的困扰,如:“三顾茅庐”、“调虎离山”等成语不会影响我们对文章的理解;辞职“下海”去经商,就业的“双向”选择等新词的涵义一般都能充分地领会。但在学习英语时,人们常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对于一个句子或词组,即使对每个单词词义了如指掌,也很难译出它所表示的真正含义,就是译出来也是面目全非,有的译文甚至让人不知所云。比如:He was in the seventh heaven last night . 许多译者把它译为“他昨晚到七重天去了”,“他昨晚去极乐世界了”或“他昨晚升天了”。人们往往运用汉语文化知识将in the seventh heaven 同汉语中的“升天”、“死”的概念联系起来,必然导致以上十分荒谬的译文,究其原因,是由于译者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一定的语言总是历史地和一定文化相关联。各种语言本身只能在交织蕴藏语言的文化背景中才能被充分认识;语言和文化总是被一起研究的。”
从人类学的角度看,人既是社会人,也是文化人,“言语的使用总是参照特定的文化,言语行为不仅总是发生在特定的语境中,而且总是发生在特定的文化语境中。这种社会文化对人的言语行为均
具有客观存在的制约。”因为人们在特定的文化体系中生活,一言一行无不受该文化模式的制约,许多活动是在潜意识支配下进行的。因此“对他方文化的了解是交际的一个重要特征。”然而由于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亦指文化个性,不同的文化之间自然会呈现出不同的文化形态。这种文化形态差异反映到语言层面上,则表现为语言差异。中西方文化差异及思维模式的差异必然会给英语翻译造成一定的影响。要想真正掌握英语翻译的方法与技巧,不能仅仅限于对英语词面意义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外国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乃至人情风俗习惯等方面的知识,了解中西方文化方面的差异。从文化差异出发去研究语言差异,才能有效地把握语言之间的内在联系。
一、文化差异引起的词汇歧义给英语翻译带来一定影响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构素,是语言大系统赖以存在的支柱,因此文化差异在词汇层上体现的最为突出,涉及的面亦最为广泛。”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分属不同的文化,其各自深厚的文化内涵在语言上的烙印使得两种语言很少有绝对对应的词汇。大部分词汇不是在概念意义上而是在文化意义上表现出巨大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往往会给英语翻译带来极大的影
响。英文里出现的Hippies , yippies ,“me”generation , hot dog ,overkill 对我们来讲是生疏的,即使译作“嬉皮士、雅皮士、自我的一代、热狗、超过所需的杀伤威力”,仍不能表达原英语词义的全部内涵和外延。社会文化的差异往往使同一个词具有不同的内涵,如propaganda 含有“撒谎、欺骗”等文化意义,而汉语的“宣传”则无此义。Olive branch 象征和平,而汉语“橄榄枝”原本与和平无关。spiritual civilization 有强烈的宗教意义,而“精神文明”本身则与宗教毫不相干。再如我们常将porridge 释为“粥、稀饭”,其实二者之间也存在着文化上的差异。英国人吃的porridge 是将燕麦片(oatmeal) 放入牛奶或水中煮成的,而我们通常吃的“粥”或“稀饭”则多是用稻米、小米或其它谷物加水煮成的,显然中国的“稀饭”没有porridge 的内涵。另外,有许多词,如landlord (地主) 、capitalist (资本家) 等在西方国家中往往有积极的涵义,但对中国人来讲,却带有强烈的
贬义。从跨文化的角度看,词义的差异反映了不同民族文化价值的差异。
在西方法律文化中,所追求的个体权利意识源自于个人本位的法律观。这种由商业社会导致出来的人化精神,一方面作为一种主体需求而具有生命力地存在着,体现着自由、公平、竞争、奋进的思想内涵,并极大地影响和震憾着东方传统法律文化意识的地位。这种文化,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
强调个人。“indivialism”是英美人所普遍接受的价值观,它所表达的是崇尚个人奋斗的价值观念。然而汉语中的“个人主义”,是中国古代哲学基本原则“天人合一”、“内圣外王”、
“实践理性”、“中庸之道”相排斥的词语,其中文的词典意义往往被表述为“一切从个人利益出发,把个体利益放在集体利益之上,仅顾自己,不顾别人”的观念和作法,它表现在中国传统
文化方面,对于这种“喻于利”的小人,当然要受责、挨罚、入刑。因此,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就“个人主义”而论,认识的角度则大相径庭。如果不注意这些文化上的差异,尽管都是一个词,从其自身而译,必然谬之千里!
二、民族文化背景知识的贫乏是英语翻译最大的障碍
“知识的占有是翻译的前提。”英、汉两种语言都有悠久的历史,它们在各自民族的发展中,又都积累和创造了很多具有各自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形象生动的语言,这些语言更具有鲜明的文化知识内涵特色,它们只表达某种语言所独有的事物和现象,无论形式和内容上在另一种语言中都不容易找到相对应的比较现象。这就需要在英译汉中理解原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典故和专门术语,这样才能消除或降低文化差异给释译带来的消极影响。如:
(1) In March1959 ,kassim destroyed the shell of the Bagdad by formally withdrawing. 将句中的“destroyed the shell of the Bagdad pact”译为“使巴格达条约(组织) 解体”的不乏其人。
显然,这些人对这一有关的历史情况一窍不通。而其事实是,卡赛姆当时退出该条约后,并非使其“解体”,而只是将条约更名为“中央条约组织”而已。此句的确切译文应是:“卡赛姆于
1959 年3 月正式退出巴格达条约,从而使条约的组织更名为‘中央条约组织’”。
(2) Do you know that the bee navigates by polarized light and the fly controls its flight by its back wings ? 此句的障碍在于“polarized light”一词。人们往往因对有关的科技专业知识
无知而将其误译为“极光”。然而, 对蜜蜂而言,“polarized light”却是指从不同的方向所显示出不同特色的“偏(振) 光”。因此,这句话较为准确的意思是:“你知道蜜蜂是借助‘偏振光’飞行,而苍蝇是有后翅控制飞行的吗”?
(3) John can be relied on , he eats no fish and plays the game. 有的译者望文生义,不假思索地将其译为:“约翰是可靠的,他不吃鱼,还玩游戏。”这样的译文往往给人一种风马牛不
相及的感觉。穷其原因是对“eat no fish and play the game”的源渊不明。原来在英国历史上宗教激烈斗争中,旧教规定,在斋日教徒可以吃鱼。新教徒推翻了旧教政府后,拒绝教徒在斋日吃鱼以示其忠于新教,所以“play the game”就是有规可循,因此转移为“守规矩”。一旦掌握了这样一个文化历史背景,此句就可轻而易举地译为“约翰为人可靠,既忠诚又守规
矩。”
(4) to have january chicks. 如果不具备这方面的文化背景知识,要正确译出这个词语是很困难的january 是指月份?chicks 是指小鸡还是指宝宝? 原来january 是乔叟《坎特伯雷故事集》中《商人的故事》这一篇文章里的主人公,名叫january ,60 多岁时,与一名叫May 的年轻漂亮的姑娘结婚后所生一子,故有to have january chicks 之说,即中文中所为的“老来得子。”
上述例句只是英语翻译中的一小部分,但足以说明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我们在学习中,不仅应努力提高语言本身的修养而且要尽量多了解该语言的文化背景知识。
三、不同民族的思维模式制约语言的翻译
“每个民族均有民族心理的历史积淀和深层构筑,任何人都必定须带有本国、本民族、本地域的心理遗传基因,”这种遗传基因决定着他的精神气质、思维方式乃至行为走向等等,并因此构成不同国别、民族、地域人的特点和差异。这种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准确性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英语里有许多固定搭配、习语、惯用语和汉语完全不同,能否用不同的文化心理正确理解、灵活运用这些词语是英语翻译的难点之一,也是英语翻译必须逾越的障碍。请看下面几例:
(1) The moon was above ,cold and beautiful ,and the music reminded soapy of these days when his life contained such things as mothers and roses and clean thoughts and collars. 如果把该句的“mothers”、“roses”、“clean thoughts”、“clean collars”理解为“母亲”、“玫瑰”、“干净的思想”、“干净衣领”则必然不通。要想正确译出此文,就必须了解西方人的心理特征,对语义作进一步引深的理解,并作以相应的调整,将其译为“母爱”、“爱
情”、“理想”、“生活”,才符合汉语的习惯。此句应译为:“一轮
娇媚而冷落的明月悬空高照,那优扬的音乐使他回首往昔,诸如生活中慈祥的母爱、幸福的爱情、崇高的理想和富裕的生活”。
(2) The businessman offered him. 500 under the rose.“under the rose”不能理解为“在玫瑰花下”。按照西方人的习惯和心理特征进行分析,玫瑰花是定情之物,在其花下当然就是私下约会。因此,“under the rose”其含义当然是:私下(privately) 、暗地里、秘密地(secretly) 。这句话就能正确地翻译为:“那个商人答应私下送他500 英磅”。
主观认识及世界观的不同,经常会影响到不同文化之间的词义传递,其译文往往会使人费解或一知半解。英语成语“as timid as a hare”(胆小如兔) ,而汉语则说“胆小如鼠”。又如:形容“愚蠢”,英语习语有“as stupid as a goose”,而汉语则说“蠢得像猪”。英语中goose (鹅) 可用来形容指代“傻瓜”、“笨蛋”,带有贬义,而“鹅”在汉族人的观念中常常是美丽与纯洁的象征。在汉语里猫头鹰被视为不祥之物,人们认为猫头鹰叫,预示着将要死人,而在英语里owl 则是聪明机智的象征,
例如:as wise as an owl 。在汉语的许多文学作品中,处处可见利用花作比喻的例子。然而同是一种花,因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主观认识,其比喻象征意义也各有千秋,例如:中国人认为荷花(lotus flower) 有出污泥而不染的高尚情操,但欧美国家的人们却因主观认识上的差异则把它比喻为“疏远了的爱”(estranged love) 。
英汉民族分属于东西方民族,有不同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他们的语言结构和思维方式都各有自身的特点,并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心理模式和心理趋向。同是一种事物,“由于民族间不同的心理感受,在语言中就会出现不同的意识感知,而且这种意识感知的不相融协,又必然导致出两种截然不同
的语言效果。西方人对“狗”这种动物就存在着两种不同看法,在我国传统习惯中,“狗”往往比喻坏人坏事,所以与“狗”有关的成语都含贬义,如“狐群狗党、狗仗人势、狗嘴吐不出象牙”等等。英国人则相反,他们往往把狗看成是有褒义,如lucky dog(幸运儿) ;a top dog (优胜者) ; Every dog has it’s day(人皆有得意之日) ,而非“狗总会有他的一天”。人有把“dog doesn’t eat dog”看作是“狗不咬狗”,其实是“同室不操戈,手足不相残”。更具宠爱之意的是“Love me ,love my dog”,与汉语中的“爱屋及乌”的意思极为相似。由此可见,对于“狗”这种动物的认识,反映在不同民族语言上就出现了明显的偏爱和厌恶两种社会效果。“龙”的例子则更是这样,dragon 一词,在中国人看来,它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并对其情有独钟。对“龙”的特殊偏爱,是中国人共同的心理特征。我们称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称皇帝是“真龙天子”;作父母的都希望孩子将来有出息“, 望子成龙”;男子汉要叱咤风云“, 龙吟虎啸”。但是在西方文化中dragon 是厌恶的象征。西方人认为龙是凶残肆虐的怪兽,凶恶的敌人,正因为dragon 在英语民族文化中不被人们所喜爱,常作贬义词使用,所以,当我们在英文中看到“the old dragon”时就不能按中国传统习惯译为“年迈的龙”,其真实
含义是“魔鬼”、“万恶之源”。当在国外报刊上看到称某人是“dragon”时,你千万不要把其认为是中国人的真龙天子,而是对那些可恶、凶猛特别是对专门打人的坏警察的一种贬称。
以上种种充分说明,民族间的相互接触为一种语言吸收同化另一种语言的词语提供了条件,但能否同化仍受到民族心理的制约。
总之,英汉两种语言虽有相同和相近的表达方式,但更多的是表达方式的个性特征。正是这些不同的表达方式和中西文化差异才使人们产生出许多翻译的误解和困惑。要排除表面意思的迷惑,避免错误的理解,克服中西文化差异给英语翻译造成的障碍,我们在平时的英语学习中就应当从“文化”入
手,经常阅读一些有关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历史地理、政治与文化、文学艺术、宗教等方面的书刊资料,只有不断掌握西方国家的社会文化变迁史,才能在英语翻译中尽量缩小这种文化差异影响。或者说,拥有英语文化知识和各个领域的知识越丰富,对英语民族心理状态把握到一定层次,对原文的理解才会愈深透,其译文表达才能“忠实”于原作。

❸ 论述背景知识在商务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

二、语言与文化
所谓文化,有多种含义,根据《辞海》(1989 年版) 的
解释,文化“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
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
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文化是
一种历史现象,每一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本文
所指的文化,是指有意识或无意识的价值观和行为观。
这些观念时刻在控制和指导我们的行为,无论是语言行
为、伴随行为或是非语言行为。所以,要驾驭一门外语,
学习者一定得经历从语言能力的成熟到社交语言能力
的成熟,最终到文化能力的成熟这一必经过程,缺一不
可。
文化与语言有相辅相成的关系,学习语言的过程同
时也应该是学习其语言文化的过程。著名美国翻译理论
家尤金·奈达( Eugene·A·Nida) 曾指出,既然文化被简洁
地定义为“一个社会的信仰和实践的总和”,语言就是最
重要的东西了。通过语言,社会的信仰得以表达和传播;
借助语言,社会成员间大部分的交流得以实现(奈达,
1998 :102)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本身就是
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社会文化发展的产物。
任何语言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其赖以生长的社
会文化环境。社会文化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语言使用
者的思维方式和表达能力。例如:英语中“cousin”一词意
指亲属关系中与自己同辈的称谓,用来指汉语中父亲一
方的堂哥、堂弟、堂姐、堂妹(父亲同胞兄弟的孩子) 、(姑)
表哥、表弟、表姐、表妹(父亲同胞姐妹的孩子) ,母亲一方
的(舅) 表哥、表弟、表姐、表妹(母亲同胞姐妹的孩子) 。
英语中一个词“cousin”能够指称众多的成员,这表明某社
会成员与这些分布在不同亲属地位中的同辈人都保持
相同关系,对他们的社会行为都一样;而汉语中对众多亲
属成员使用众多称谓,说明了某社会成员与他们每一个
人都保持着一种独特的关系。根据中国传统文化观念,
父亲的姑表关系要比母亲的姨表关系更加亲近。可见,
汉语中不同亲属成员使用不同称谓是其社会文化在语
言中的反映。因此,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水乳交融、不可
分割的: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载体。

❹ 如何加强英语教学中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

一、必须加强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它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约定俗
成的。每一种语言都是在特定 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每
一种语言都反映出使用该语言的国家和民族在不同的社会历史 时期所特有的文
化现象。例如:英语中的"Ladies first,Thanksgiving,Homecoming,Girls
LeagueDance,san dwich"等等;汉语中的"少先队、黑五类、臭老九、一国两
制、跃上新台阶"等等,这些都是在特定的社会历 史环境中产生的。如果把汉
语中的"少先队、警察叔叔、月饼"译成英语就是:"Young Pioneer,Uncle Poli
ceman,mooncake"。这些词都很简单、常见,可是外国人却很难懂,因为他们不
了解有关的文化背景。同样, 我们学习英语也会遇到类似的问题。例如:"You
are,indeed,a lucky dog"这句话,如果按字面翻译成汉语 就是:"你真是一
条幸运的狗。"这在汉语中完全是一句骂人的话。"狗"一词,在中国人看来是
贬义的,如 我们常说"走狗","癞皮狗","狗崽子","狗头军师”等等,
用来描绘所厌恶的人。可是,在英语中这 句话是说,"你真是个幸运儿。""狗"
在这儿用来指人不但没有骂人的意思,而且还表示一种亲昵的关系。 在美国
"狗"是家庭成员。人们认为它往往含有褒情善意。因此,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文
化背景中意义不同。我 们要想掌握和运用一种语言,就必须了解产生这种语言
的社会,学习这个社会的文化。否则,就无法正确理解 和运用这种语言。
语言是一种社会交际的工具。语言的功能很多,但其最本质的和最主要的是
它的交际功能。《九年义务教 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中指出:中学英
语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使学生获得 英语基础知识和为
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要想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必须教会学生两种实际知识,
一是英语 的基础知识,二是运用英语的交际知识和交际规则。只有让学生们同
时掌握以上两种知识,英语的社会交际功 能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我认为这正
是母语教学与外语教学的根本区别。只重视前者,忽视后者,往往会造就 出"高
分低能"的学生,因为只掌握了书本知识的学生,他们的英语是在不具备社会和
文化环境的情况下学习 的,一旦面向社会,进入一种陌生的文化环境,他们在
实际运用语言的时候,就会遇到许多困难,甚至无法进 行正常的交际。例如:
学生们在街道上或商店里看见外国人就问:"Hello!Where do you come
from?What's yourname?How old are you?(你从哪里来,你叫什么,你多大了?)"
这些突如其来的问题会把外国人弄得很 尴尬,他们不知该不该回答,也不知道
该怎么回答。在某些国家,这样一连串的问题一般只在医院、移民局、 警察局
这类地方才使用。
由于文化的差异,用母语互译的方式错误地理解和翻译某些句子和词汇,往
往会闹出许多笑语。如:“狼 吞虎咽",英语是"Eat like a horse,"却被错
误地翻译成"Eat Like a wolf and a tiger";英语中的" high school(高
中)"被翻译成"高等学校";"restroom(厕所)"被翻译成"休息室"等等。
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即使语言准确无误,有时也会产生误会。例如:学生看
见外教,出于礼貌,想打个招 呼,便说:"Hi!Mrs Murphy,where are you going?
(默菲夫人你好!你上哪去呀?)"这样一句在中国人看 来很是正常的话,在
英、美国家的人看来却是不礼貌的,甚至被认为是有意干涉别人的私事。
在以往的外语教学中,往往把主要精力集中在语言知识的传授上,而忽视了
文化背景知识对语言的重要作 用,培养出来的大部分学生尽管掌握的词汇量很
大,语法知识也很好,但却缺乏在不同的场合恰当地使用语言 的能力,有时运
用母语的交际习惯来套用外语以至闹出笑话。例如:一位翻译陪美国客人吃饭,
当他们饱尝了 中国的美味菜肴之后,翻译用英语说道:"What staple food
would you like?"意思是说:"您想吃点什么 主食?"这位翻译的英语从语音
到语法几乎无可挑剔,可却令美国人迷惑不解,因为美国人通常把一餐中吃得 最
多的食物称为主食,他们已经吃了许多以肉为主的菜肴,所以对这位翻译的提问
感到莫名其妙。而中国人则 无论吃了多少菜,却总是把米饭、面食做为主食。
这就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如果不了解这一差异,即使掌握 了正确的词汇和语
法,在交际中运用也会出现差错,这主要是由于不了解美国人的饮食文化所致。
由此可见,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不了解外语的文化背景,就无法正确
理解和运用外语。东西方的社 会是在不同文化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所以人
们的思想、信仰、习俗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因此,我认为 ,在英语教学中
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而且还应当加强有关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这样不
仅能使学生克 服"母语的干扰",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把英语学"活",达
到中学英语教学之目的,而且有助于学生积东 西方文化为一身,提高文化修养。
二、怎样加强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到目
前为止,文化背景知识在我国 还没有形成一门专门的学问,可以说,它是一门
具有综合性的杂学,是反映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不同民族 特点的一些基本
常识。从教学角度看,根据语言的交际性原则,它应是实践课的一个组成部分,
文化背景知识 的传授应是一种密切结合语言实践的教学,它一般应与实践课同
步进行,而不能脱离实践另搞一套。换言之, 传授文化背景知识的目的是为了
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英语,更恰当地使用英语。因此,我认为加强文化背景知 识
教学的原则和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英语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文化背景知识包罗万象,从
广义上讲,它包括所学外语国 家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艺、宗教、习
俗、礼仪、道德、伦理、心理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狭义 上讲,语言是文
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如:日常用语、专有名词、成语典故、民间谚语等和形体表
情等无声语言 ,都能够反映出大量的文化背景知识。我们可以通过结交外国朋
友,涉猎各种形式的文学作品,观赏精采的外 国电影录像,欣赏格调高雅的外
文歌曲等各种渠道来了解外国文化。我虽然曾在美国学习生活过一年,但仍深 感
这方面的知识的不足。因此,做为一名外语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
的文化修养,只有这样才能 把英语教"活"。
(二)语言教学与文化背景知识教学应同时并举、紧密结合。后者要为前者
服务,而不是取而代之。因此 ,在进行文化背景知识教学时必须优先考虑外语
教学的实践性和交际性原则,做到精讲多练,形象生动。
(三)随机讲授。因为目前中学还没有开设文化背景知识方面的专门课程,
所以只能按现有教材,涉及到 什么讲什么,重点是要讲解那些"具有背景意义
的词汇和交际用语",除讲清其概念部分外,还要讲清它所包 含的文化背景知
识,有时还要适当扩展其知识内容,顺便讲一些相关的外国的风俗习惯和交际常
识等。教材中 有很多与文化有关的词语可挖掘、可讲授。如:
"name,sports,busine ,也可以就所学内容进行交际练习。例如:在讲到
"floor"一词时,应告诉学生,它除了当"地板"讲,还可 以当"楼层"讲,
"The building has 7 floors."可是,英美两国的表达方式又不一样,美国和
中国说法一 样,而英国把二楼叫作一楼"first floor",四楼叫做三楼"third
floor",一楼叫作"ground floor"。 而且在英美等国,人们不喜欢13这个
数字(宗教原因),认为它不吉利。因此,在一些高层建筑和宾馆里不 设13层
楼,也没有13号房间,12之后就是14。
(四)差异比较。中西文化的差异应是教学中的重点。特别是初学英语的学
生,总喜欢把母语和外语互译 ,这种学习方法往往成为以后运用英语的潜在障
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对词语的文化背景知识进行 必要的解释,而
且还应同母语进行适当的比较,以便使学生了解两种文化的差异,从而掌握正确
运用英语的方 法。在教学中,可以采取比较的方式把教材涉及到的内容分为两
大类:一是衣、食、住、行方面的。包括:购 物、食品、交通、学校、家庭等。
二是社会交际方面的。包括:问候、称呼、介绍、致谢、采访、问路、约会 、告别等。在向学生介绍一些文化背景知识的同时,重点讲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和

英美文化的差异。例如:在 回答别人的称赞时,中国人往往过于谦虚。例如:
当人家称赞说:"你的外语说得很好!"中国人往往回答" 哪里,哪里,说得
不好。"或者说"不敢当,还差得很远!"而英美人则会用"Thank you."或
"Thank you for saying so."等来回答。如果按照中文的方式来回答,对方就
会感到你认为他刚才说了假话,是虚伪的奉 承。而中国人之间谈话若用英美方
式来回答就会让人感到不谦虚。在中国文化看来,谦虚是一种美德;而在英 美
文化看来,这是自卑和无能的表现。还有"dear(亲爱的)"这个词,在美国无
论男女老少,上级下级之间 都可使用,而且常用。可是在中国,"亲爱的"这
个词就不能随便使用,这就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此外,我们还应当注意英美文化的差异,例如:"足球"这个词,英国人叫
它"football",而美国人叫 它"soccer",把橄榄球"rugby"叫作
"American football(美式足球)"。在讲到这儿时,我们应当让学 生了解美
式足球不是圆的,而是橄榄形的,玩时多半用手而不用脚等等。又如:英国人说:
“Thankyou all t he same."(不管怎样也得感谢你。)而美国人说:"Thank you
anyway."再如:英国人说:"Let's go." (我们走吧!)美国人说:"Shall
weleave?"或"Are you ready to go?"(我们可以走了吗?)他们认为
"Let'sgo."(我们走吧!)有命令之意,很不礼貌。还有很多词,如:chips
(炸薯条),trousers(裤子) ,toilet(厕所),headmaster(中小学校校长),
uncle(叔叔)及一些短语和习惯表达方式等等,我们都可 以把它们和文化背景
及中、美、英三国之间的文化差异联系在一起讲。这样使学生掌握的就不是"中
国式的英 语",而是比较地道的英美英语。
(五)寓教于乐。学习语言的目的在于应用,而学习外语的难题之一是缺乏
语言环境。因此,在教学过程 中,教师应千方百计为学生创造语言环境,并采
取寓教于乐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在轻松愉 快的气氛中学习
和掌握语言基础知识和文化背景知识,从而提高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并能加深记忆 。我们可以利用课堂或课外活动时间采取对话、表演、竞赛、唱
歌、看录像、做游戏,开party、背诵小诗歌, 学习成语、谚语等多种形式,
为他们创造学习环境,使他们在活动中学习和提高。英语中有许多成语、谚语包
含着许多的文化背景知识,可以有选择的教给学生。

❺ 由于中美文化背景与思维方式的不同,导致语言行为的不同,使面子观存在差异 英语翻译

由于中美文化背景与思维方式的不同,导致语言行为的不同,使面子观回存在差异。答
As different language behavior that caused by diversified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various way of thinking does exist, there are different opinions on concept of face (MIANZI).

因为句子里有太多的“不同”,都翻译成different重复太多次了,所以翻译时采用的不同的词汇,以提升翻译质量。
diversified 多样的
various 不同的
that caused by 也可用 led by代替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到你。

来自{地道英语翻译组}

❻ 急求英语基础写作 写一篇关于微笑的英语作文, 要包含下列观点: 1、身体语言因文化背景差异

Making making making smile, is a silent greeting;
Making making making smile, is a kind of wordless warm care;
Making making making smile, is to encourage and support a silent.
Making making making we need others to be his smile, we have to bring a smile to selflessly dedicated people.
Smile, in our life things.
Making making making in the bus, if someone accidentally stepped on you, he will quickly said sorry, but Hung Up, be very upset, feeling apologetic. This is you said to him, never mind or give him a smile, he will be happy, that you forgive him, but also to your gratitude and admiration. Isn't that great?
Making making making in the restaurant when the waiter, to bring you food, say thank you or just give him a smile to him, he will be very happy, that you respect his. So his attitude will be ten times better, but to you respectfully. This is probably the result of feel for others. Isn't that great?
When you bike repair, repair the master repair after using his swarthy face, smile to say, your bike repaired, try it. The smile is your heart filled with heat, experience the beauty of the world, this is the charm of labor.
Making making making a smile can make people feel closer. A little smile, can dissolve between you and me "bear a deep grudge against sb". A smile is a magic, a smile is a very unattractive movement, but it contains the world hard to break the infinite secrets. Yes, the smile is such, can resolve so many unhappy, make you be in a calm mood, optimistic in the face of this world.
Making making making the life will be setbacks, it is necessary to work steadily down to go. But the road ahead is not flat, you must be in front of the difficulties and setbacks in the way. Some people will smile to the face of setbacks, they will think, this is everyone will face, I must overcome it, so stick to stand up, continue to move forward; some people are sad, always dare not brave to face setbacks, the life does not stand up, suffer a big.
Making making making life, inevitably some unhappy things. The ancients said: "life is not liking things, nine in ten." What is good is bad, the fact cannot be changed. Whatever you're sad, sad, is of no use. You might as well face it with a smile, may also be bad Huawei good. So, we should smile to our life, to face the world!

❼ 谁有美国人面试会计职位的英文交谈过程范本或一些基本的会计交谈词语100分

浅谈中西交际用语的差异
中文摘要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就是跨文化交际。而语言便是进行跨文化交际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媒介。因此,作为一名外语学习者,在语言学习的同时,也必须充分了解这种语言所承载的文化。语言与文化关系密切,这已是不可置疑的事实。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一门外语的过程,也是了解对象国文化背景知识的过程。掌握对象国文化背景知识的程度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语言知识的使用能力,是能否得体地运用语言的前提。本文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入手,通过简要分析中西方日常交际用语的差异,从中揭示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阐明语言学习即文化学习,强调注重中西方文化差异的重要性,并介绍了几种了解英语国家背景文化知识的途径。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语言与文化,中西方文化差异,克服交际障碍

On Differences of Communicative Expression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s economy, international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 becomes closer and closer. The process of communication in which people in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are engaged i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language is the most basic and important media to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refore, as a foreign language learner we should fully understand the culture of the language. It is unquestionable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culture is very close. Language is the carrier of culture. The process of learning a foreign language is also the process of understanding this country’s culture. The degree of mastering this country’s cultural background knowledge influences directly one’s capability of using the language. It is the premise of using the language properly. This paper talks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culture. Then it reveals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by analyzing the differences of everyday expressions between the Chinese and Westerners. It clarifies that language learning means culture learning and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paying attention to this cultural difference. It also recommends several ways to know the culture background of English countries.
Key word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language and cultur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Chinese and Westerners, overcoming the obstacles in communication

一、引言
近几年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特别是加入WTO后,同其他国家的交往也日趋频繁,人们开始重视与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就是跨文化交际。(胡文仲,1999)各民族文化有其产生的土壤,发展的历史和群体认同的现状。不同的地理环境,不同的历史背景决定了不同的文化现状。不同的文化现状意味着不同的风俗习惯,不同的行为准则。在中国人和西方人之就存在着一道看不见摸不着的文化屏障,这道屏障导致跨文化交际者无法在交际中正确地译码,使交际出现障碍。
语言作为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媒介,与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美国语言学家罗萨莉·马焦在其文章 Bias-Free Language: Some Guidelines谈到: “Culture shapes language and then language shapes culture.”(“语言既塑造文化,又被文化所塑造。”)[1](P91) 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的载体,并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语言的形成、发展和变化又受文化的影响。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另一方面,语言受文化的影响,又反映文化。“透过一个民族的语言层面,展现在眼前的乃是这个民族绚丽多姿的文化形态,及该民族对人生的想法、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由于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不同的民族的文化自然会迥然不同。这种文化形态上的差异不可避免地会呈现在语言上。” [2](P82-83) 同时,文化又制约着语言的形式,不断将自己的精髓注入到语言之中,丰富和更新着语言的文化内涵,使语言变得更加精确、缜密。总之,语言与文化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由于语言的产生和发展,人类文化才得以产生和传承。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语言的文化,也不存在脱离特定文化背景和内涵的语言。学习语言必须学习文化,反之亦然。

二、中西方日常交际谈话中用语的差异
中西方(尤指中国与英美国家)使用两种不同的语言——汉语和英语,它们各有反映着本身独特的文化背景和凝重的历史传统,因而在语言表达上也存在着许多差异。在此着重讨论,中西方语言交际中最常见的生活用语的差异。
(一) 称呼用语的差异
正常交际的首要条件是正确、得体地称呼对方。得体的称呼可使双方缩小心理距离,使交际顺利进行。在中西文化中,因其语言表达方式的不同,而使其在称呼用语上存在较大差异。
首先要注意的是:中西方姓名的排列顺序不同。“中国人的称呼以“姓”居首位,而英美人则以“名”居首位。”[3](P30) 因而中国人称呼西方人时常常会不知不觉地用西方人的“姓”而非用他们的“名”来称呼他们。如在看到Jim Green这个姓名时,可能将其称呼为“Green” 或 “Mr. Jim”西方人听了这样的称呼就会感到不舒服,应该是“Jim”或 “Mr. Green ” 才是正确的。
在日常交际中,中国人比较注重礼节,一般先称呼后讲话。根据对方的身份及其与自己的关系亲疏以及场合的不同,使用不同的亲属称谓和社会称谓。其称呼注重敬意。但是在西方,人们追求平等、亲近的人际关系,不管是在正式还是非正式场合,都喜欢用名字称呼别人(如:Tom, Joy, Peter等)。这种做法在美国人中尤为普遍,甚至初次见面就可用名字称呼,不仅年龄相近的人之间这样称呼,年龄悬殊的人之间也可以这样称呼,一点儿也没有不尊重的意思,甚至子女对自己的祖父母、父母也可以用名字称呼,社会地位不同的人之间也这样称呼,如学生对老师、雇员对上司,老师和上司并不认为是对自己的不尊重或太随便,相反认为自己待人友好、容易亲近。由此可以看出,“中国人习惯于非对等式的称呼类型,而西方人崇尚对等式的称呼方式。” [4](P53)
“中国人称呼家庭成员、亲属或邻居时,都可以使用亲属称谓。” [5](P30) 如非亲属之间,孩子对长辈称:“叔叔”、“阿姨”、“伯伯”等;对平辈称:“大哥”、“大姐”是常事。但是,“在英语中用于表达亲属称谓的词一般不用于表达非亲属关系。” [6](P30) 如果对母语是英语的长辈称“Uncle Green”、 “Auntie/Aunt Brown”,对方听了可能觉得不顺耳。因为在英语文化中,只有关系十分密切的情况下,才使用此类亲属称谓,而后面不带“姓”,只带“名”,如“Uncle Tom”。还可以用“Mr.” “Mrs.” “Miss/Ms”加上姓或者直接用“Sir(先生)”“Lady(女士)”来称呼。再则,汉语的亲属关系比较具体。最典型的如汉语中有伯父、叔父、舅父、姑父和姨父等区分,但是在英语中就用一个词“Uncle”来表示;汉语中有姨母、姑母、伯母、婶母、舅母等称呼,英语也都只用 “Aunt”一词代表;再如,汉语中的堂、表兄弟姐妹,英语中“Cousin”一词也包含了全部的称呼。这三个词究竟指谁,要弄清楚当时的情景才能知道。
此外,在中国,人们的等级观念根深蒂固,为了表示尊敬,往往会在姓的后面加上人的头衔、社会职位等,如 “郭校长”、“杨经理”、“周局长”、“刘老师”
等称呼。但是,“Principal Guo”、“Manager Yang”、“Bureau Director Zhou”、 “Teacher Liu”等称呼不符合英美人的习惯。在西方,只有少数职业和职务可用于称呼。如教授可称Professor;医生或有博士学位的人称Doctor;州长和市长可称Governor 和Major,等等。英语中这种职业/职务衔头+姓氏的称呼形式使用范围狭小,用途十分有限。西方人不喜欢这样的称呼,认为这样的称呼很虚伪。
(二)打招呼用语的差异
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外国,见到朋友或熟人打声招呼,是一种常见的礼貌行为。中西方由于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的不同,因此他们在见面时打招呼 的用语和习惯也大相径庭。
中国有浓厚的食文化,自古以来就有“民以食为天”的谚语。因此,中国人见面时喜欢用“你吃了吗?”来和对方打招呼,但这句问候语实际上已失去了其字面上意义,不是用来询问信息,而只是打招呼的一种方式。因此,回答“吃了” 或 “还没有吃”均无关紧要。然而,若按字面直译成英语“Have you had your dinner?”来问候西方人,按照其文化习俗,意味着邀请对方去吃饭;男性若问女性则表示要与对方交朋友或约会的愿望。可是,中国人说这句话时,通常是没有“邀请”和“约会”这层意思。汉语中另一种常用的打招呼语是“你去哪里啊?”、“到哪儿去啦?”这两句话在汉语中是打招呼的方法,而不是真想了解问人到哪里去。所以,对方可以任意给一个回答,也毫不觉得难堪。然而,如果用同样的方式与西方人打招呼“Where are you going?”、“Where have you been?”西方人往往会理解为是一个询问信息的问句,会使他们感到难堪,甚至会感到生气,他们会觉得说话者在干涉他们的私事。他们虽然嘴上不说,心里也许会想:“Why do you ask these questions? 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
另外还有一种“中国式的问候方式是看见某人在做什么,就说什么。”[7](P97) 例如,当中国人遇见自己认识的人在洗车,可能会这样打招呼:“你在洗车啊?”中国人听到这样的打招呼觉得很自然、很正常。可是对西方人说:“You are cleaning your car, aren’t you?”他听起来觉得很奇怪、很别扭。心里会想:你明明看到我在洗车,还要问这样的问题?简直是在说废话。
也许英美人比较讲究高效率的缘故,人与人之间没有中国人那样热情,在以上同样情况下,常用的打招呼语一般比较简单,如“Hi”、“Hello”、“How are you?”或 “Good morning!”、“Good afternoon!”、“Good evening!”等。有时也以谈论天气的方式如“It’s a nice day, isn’t it?”来和对方打招呼。然而这些问候语中国人听起来觉得洋味太浓,觉得与对方太过生疏,一般较少使用。
(三)告别用语的差异
通常人们在进行交际时,不会不发出任何信号就突然分手或匆匆离去。离开前总会用一定的告别语,来表明自己要离开。中国人分手时通常说:“再见。”相当于英语中的“Good-bye”、“Bye-bye”。但是在说“Good-bye”、“Bye-Bye”或“再见”之前,还要说些客套话,中西方由于社会文化习俗不尽相同,告别用语也各具特色。
“在中国的告别礼仪中,人们往往把道别的原因归于对方。”[8](P71) 例如,中国人到别人家里做客,告别时多半会以 “我得走了,你一定很累了。”(“I’d better be going now. You must be very tired.”)或 “你明天还得早起,我该走了。”(“You will have to get up very early tomorrow. I should go now.”)等方式向主人告别。然而,“如果一个美国人去另一个美国人家里做客,他多半找出与自己有关的理由道别,而不涉及主人一方”[9](P71),如:“Well, I’d better let you have some sleep.”(“好了,我得让你休息了。”)、“Tomorrow, I have to get up early. I must go now.”(“明天我还得早起,我该走了。”)或者说:“I’ll have to go . Tomorrow I’ll go to work.”;“I must be say good-bye. My wife is waiting for me at home.”等等。就如Alan Maley 所说:“In typical western context the guests would usually find reasons to leave related to themselves rather than to their hosts.” 另外,也可以用“We have to say goodbye now. We enjoyed the evening very much. Thanks a lot.”(“我们得说再见了。我们今天晚上过得很愉快。多谢了。”)或“I think I’d better be leaving now. It’s very nice to have a talk with you.”(“我想我得离开了。和你聊天非常愉快。”)等略表示感谢的告别语。英美人认为这样说,更显得体。但是,在中国则一般不使用这样的告别语。
按照中国人的习惯,如有客人来访,当客人离开时,主人要把客人送到家门口。客人会对主人说:“请留步”、“不要远送了”,主人会说:“走好”、“慢走”
之类的客套话。这些说法都无法直接译成英语。如果用“Stay here.”、“Don’t come
any further with me ,please.”等,向英美人道别,他们会觉得十分尴尬。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要送你太远的意思。除非你邀请,否则别想他们会送你很远。这并不是西方人不友好,而只是他们没有这样的习惯。而若对外国客人说:“Go slowly.”、“Walk slowly.”,他们的反应很可能是:“Why should I walk slowly?” (“为什么我要慢走?”)。外国人把“Go slowly.” 、“Walk slowly.”看成是种要求,事实上,它只不过是中国人告别时所使用的一种极为普通的表达方式。在此类情况下,英美人常常将客人送到门口并且说:“Do come around again when you have time.”(“有空再来。”) 或“Give my best regards to your parents.”(“替我问候你的父母。”)
此外,当中国学生向老师请教问题,问题解决后,中国学生离开前可能会这么向老师告别:“对不起,浪费您这么多的时间,我该走了。”这本是一句自谦的客套话, 只是表示对老师的尊重。但若这名老师是西方人,他/她就会觉得尴尬。
他/她会认为,在你心里,他/她的帮忙只是在做一些无用的事而已。他/她会觉得很不高兴,以后也不会再帮助你了。其实在这时,中国学生只需说:“Thank you for your help! I think I should go now. Goodbye!”就可以了。
(四)对于赞扬和恭维的应答差异
“英美人的思维模式多为直线型,喜欢直接表达;而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大多为螺旋型,喜欢委婉含蓄的表达。”[10](P49)因此,在与中国人进行交际时,外国人常常吃惊地发现,当他们赞扬或恭维中国人的时候,中国人总是不知所措,过于谦卑或贬低自己,甚至反复地予以否认,而不会像外国人那样很坦然地用语言表示感谢。
例如,当有人称赞你说:“That’s a beautiful dress you have on!”(“你穿的衣服真漂亮!”)谦虚的中国人很可能会说:“No, no, it’s just a very ordinary dress.”(“不,不,它只是一件很普通的衣服。”)或 “No. In fact I’ve worn it for several years.”(“不,事实上我已经穿了好几年了。”)再如,当别人赞扬、恭维你的能力或技巧时,如“Oh, your English is really good.”(“你的英语真棒。”)、“Your handwriting is very beautiful.”(“你的书法真漂亮。”)。对于这两句恭维话,不管是否与事实相符,中国人通常也会否定对方的恭维而可能说:“Well, it’s just so so.”(“一般而已。”)、“No, you flatter me.”(“不,你过奖了。”);甚至有的还会用这样的话来贬低自己:“Oh, no. My English is very poor. I must study hard.”(“哦,不,我的英语不好。我还必须努力。”)、“No, no, not at all. You are joking.”(“不,不,一点儿也不漂亮,你是开玩笑吧。”)。相反,西方人却通常公开地表示接受这种赞扬和恭维,会大大方方的说一句:“Thank you!”表明自己认为对方的赞扬是诚心诚意的,所赞扬的事是值得赞扬的。
在以上的情况里,由于西方人不太了解中国以谦虚为美德的传统文化,对于中国人谦虚的回答常常无法接受,认为中国人很不礼貌。而且有时还会把中国人这种过分的谦虚理解为不诚实的表现。因此,应该了解英美人对赞扬与恭维的应答的习惯,以避免中西方交际过程中不必要的误会的产生。
(五)餐桌上用语的差异
中西方在请客吃饭上的文化差异也要注意,否则会引起笑话。
中国人热情好客,请客吃饭时一般都是菜肴满桌,但无论菜多么丰盛,嘴上总要谦虚的说:“没什么好吃的,菜做得不好,随便吃点。”然而,当英美人听到这样的客套话,会觉得很反感:“没什么吃的,又何必请我?菜做得不好,又为什么要拿来招待我?”。按照中国的习俗,为了表示礼貌,习惯上会一再劝客人多吃点,而中国人往往是“言不由衷”,明明肚子饿,嘴上却说:“我饱了,不用了。”;直到主人一请再请,才慢条斯理地“恭敬不如从命”。而英美人招待客人一般没那么讲究,简简单单三四道菜就可以了。用餐时,一般主人会说:“Help yourself, please!”(“请吃。”即你想吃什么就吃什么。)英美人待客尊重个人意志,讲究实事求是,一再问客人要不要食物或强塞食物给客人,是很不礼貌的。所以,当主人给你添菜或问你要什么时,如:“Would you like another piece of meat pie?”(“想再来一块肉馅饼吗?”),如果你想吃的话,可以直截了当地回答:“Yes, please!”或“Thank you. A piece of meat pie.”倘若你确实什么也不想吃,只需简单地说:“No. Thank you.”就可以了。而客人在用餐期间,一定要赞美主人所准备的食物好吃,称赞主人的手艺好,否则不管你吃得多饱,主人都会不高兴。典型的英语客套话是:
客人:It’s delicious.(味道好极了。)/ This meat is beautifully tender.(这肉鲜嫩可口。)
主人:Thank you. I’m glad you like it. (谢谢,我很高兴你喜欢吃。)
有些不了解英美人习惯的中国人,到英美人家里做客,也客气一番,结果他们请你一遍,至多两遍,便以为你真的不想吃。英美人第二次的问法经常是:“Are you sure? It’s no trouble.”(“真的不要吗?一点也不麻烦的。”) 注意,这可是最后一请,如果你再客气,只好去喝西北风了。此外,英美人认为菜吃不完留在盘子里,是很不文明的行为,所以宁可第一次少要一些,吃不饱,可大大方方地跟主人说:”Oh, this is delicious.”(“哦,这真好吃啊。”)并再要些刚才吃过的菜,主人对你欣赏他们的菜,会感到很高兴。
(六)话题选择的差异
跨文化交际通常是通过说话的交往方式来进行的。许多外语学习者也很想和外国人交流来练习英语,然而,由于他们不会选择恰当的话题,常常会遭到外国人的拒绝。
中国人私下谈话中,即使是初次见面,往往也喜欢把年龄大小、家庭情况、家庭地址、身体状况、工资收入、婚姻状况等当作交谈的内容,以示对对方的关心。然而,所有这些在西方人看来都是个人隐私。在西方国家,“特别强调对个人私生活的保护与尊重,认为打听别人的事是很不得体的行为。”[11](P55) 就如英语的一句谚语所说:A man’s home is his castle.意思是:一个人的家即是他的城堡,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西方人并不了解:“几千年来,中国人绝大部分都住在乡村,少数住在小城市,他们聚族而居,经常见面彼此关照,几乎无话不谈。”[12](P87) 而这些现象在西方的工业社会里却很少见,人们独立意识强,互不干涉、很注重隐私。不管是城市里还是在农村,都是 “Good fences makes good neighbor.(好篱笆创造出好邻居。)”( Robert Frost)因此,当与英美人进行交谈时,要选择适当的话题,避免问一些诸如:“Where are you from?”、“How old are you?”、“ How many children do you have?”、“ Are you married?”、 “How much do you earn?”、“ What religion do you believe in?”、“ How much is your watch?”、“ Where did you buy your shoes?”等问题,以免使西方人觉得个人隐私受到侵犯,或感情受到伤害。在西方,人们一起聊天的起始话题是天气情况,因为英美国家天气多变,且对人们的生活工作有很大的影响。另外,天气是中性话题,无论怎么谈都不涉及对方的隐私。除天气外,英美人常说的话题还有运动、工作、学习、兴趣爱好、假期安排、国际局势、电影/电视节目等。在与英美人进行交流时,可以选择以上话题,相信会有不小的收获。

三、学习对象国背景文化知识,克服跨文化交际障碍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语言和文化是紧密联系的,中西文化中存在很大的差异,且这些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有着重要作用与影响。要想在跨文化交际中排除文化差异障碍,获得交际的成功,必须注重学习、掌握对象国的背景文化知识。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加强对英语国家背景文化知识的了解,以克服在跨文化交际中产生的障碍。
(一)明确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树立语言学习即文化学习的理念
语言是进行跨文化交际最主要的工具。语言反应文化,文化又渗透于语言之中,语言与文化是互相联系的统一体。(高宝虹)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如此密切,那么可以毫不夸张地认为:不了解一门语言所具有的文化,就无法正确的理解、掌握和运用这门语言。因此,在学习英语本身的语法、词法、句法、篇章结构等语言规则的同时,也要注意有关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
(二)博览群书,积累目的语的背景文化知识
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主要靠间接地阅读有关的材料。平时可以多读一些英语现代文学作品、英语原版小说,多看英语报纸(如China Daily, Times)和英语杂志(如英语世界、英语学习等),多阅读一些介绍西方国家背景文化知识的文章和书籍。此外在阅读此类书籍、报刊、杂志的同时,也要留心和积累有关民族习性、社会习俗、社会关系、价值观念、思维模式等方面的材料,不断学习和积累英语国家的背景文化知识。
(三)多观看英文电影、电视和录像,以吸收异国文化
外语学习者可以通过有选择地观看一些有意义的英文电视、电影和录像,更直观地感受英语国家的文化。比如,想了解美国的家庭可以选择看《成长的烦恼》Growing Pains the 1st Season;想了解社会文化,可以看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走遍美国》。在看影片时,要注意片中人物对话的内容、说话的方式、日常生活的情景,观察人物的姿态、表情、行为动作等语言以外的交际手段。注意从影片所显示的内容寻找、收集有关文化知识的各个方面。
(四)积极进行英文思维,从语言中更好地理解对象国文化
中西不同民族,因其文化背景的差异,具有的不同的思维方式。而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又在该民族的语言中得到广泛而深刻的反映。因此,可以在学习、使用英语语言的同时,积极进行英文思维,并更深入了解语言背后所具有的文化。如:想用英语表达“上星期五在剧院门口, 我碰到了多年未见的高中同学”,使用英文的直线型思维,即在表达思想时,直截了当,要点放在句首,再进行各项补充。因此,可清楚知道应该将之表达成“I met with my high-school classmate at the entrance of the theatre last Friday, whom I hadn't seen for years.”进而更深入挖掘,了解到形成这种思维方式主要是因为:在西方,“资本主义自由竞争制度形成了弱肉强食的社会风尚,这使有本事的强人得到尊崇,而缺乏自信的人得不到重用”[13](P30) ,从而形成了西方人直率的性格,喜欢直接表达。如果外语学习者能在阅读英文书籍或使用英语进行交流的时候,使用英文思维,不但能更好地掌握正确的英语表达方式,而且更易于掌握、理解英语国家的背景文化。
(五)对文化差异进行比较和分类收集,以利于学习、记忆
外语学习者可以在学习、掌握异国文化传统、风俗习惯、风土人情、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有关知识的基础上,分析其与本族文化的差异,这样可以同时对异国文化和本国文化有更清晰的认识与理解。如:在了解到西方圣诞节的一些风俗习惯,如圣诞老人赠送礼物、圣诞假期、圣诞晚餐、家庭聚会等时,可以同时与中国人过春节的习惯,如拜年、给压岁钱、放寒假、吃团圆饭等加以比较,更好的了解圣诞节、春节的不同习俗及其对西方人、中国人的意义。再如:西方人拥有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价值观,而中国人则是以集体主义为中心的价值观,比较后可以了解到,与中国人相比,西方人更注重自己的隐私的保护。同时,还可以对文化差异进行分类收集,以便于识记与应用。例如,在语言表达方式的习惯上,中国人常会根据自身的习惯而使用这样的一些成语:笑掉大牙(to laugh off one’s teeth),挥金如土(to spend money like sand),对牛弹琴(cast pearls before cattle)等等。这些成语中国人看得懂,而不同文化背景的西方人则会觉得很奇怪。这是不了解英语的背景文化知识的缘故。英语正确的说法是:to laugh off one’s head, to spend money like water, cast pearls before swine。如果外语学习者能把此类成语归纳起来,不仅能方便于学习、记忆,还能学到不少的典故和传说,更好地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

❽ 英语文化背景

早期日耳曼人部落(盎格鲁族、撒克逊族、朱特族和弗里西族)移民到英格兰,英语就是从他们的语言中变化继承下来。据《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记载,公元 449年左右,不列颠群岛国王伏提庚(Vortigern)邀请“盎格鲁亲戚们”来帮助他对抗皮克特人。作为回报,他赐予盎格鲁族东南部的领土。随后他又进一步寻求支援,撒克逊族、盎格鲁族与朱特族人纷纷前来。《编年史》记载,最终这些“移民”建立了七个王国:诺森伯利亚、麦西亚、东盎格利亚、肯特、埃塞克斯、苏塞克斯、威塞克斯。

日尔曼人入侵后,统治了当地的凯尔特语民族,本地语言主要于苏格兰、威尔士、康沃尔与爱尔兰存活了下来。这些入侵者的语言逐渐形成了“古英语”,与近代弗里西语极为相象。English(英格兰人、英语)、England(英格兰)和East Anglia(东盎格利亚)这三个词是分别从描绘盎格鲁族的词汇发展而来:Englisc、 Angelcynn、Englaland。

1066年诺曼征服后三百年内,英格兰的国王只讲法语。因此一大批法语词汇进入了古英语,古英语本身也失去了大部分曲折变化,进化为中古英语。1500年左右的元音大推移将中古英语变形为近代英语。古英语最著名的文学作品是《贝奥武夫》,中古英语则是《坎特伯雷故事集》。

近代英语在莎士比亚所处的时期开始繁荣,一些学者将之分为早期近代英语与后期近代英语,分界线为1800年左右。随着不列颠对全世界大部分地区的占领和殖民,当地语言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英语的发展。

历史时期分划

古英语时期——公元449年至1100年

古英语时期共有四种主要方言:

(1)诺森伯里亚方言——洪伯河(the Humber)以北的方言

(2)梅尔西亚方言——界乎洪伯河与泰晤士河之间的英国中部地区的方言

(3)肯特(Kentish)方言——居住在英国东南部地区的朱待人的方言

(4)西撤克逊方言——泰晤士河以南的方言。诺森伯里亚和悔尔西亚这两种方言又合称盎格里亚方言,即盎格鲁人居住地区的方言。

中古英语时期——公元1100年至1500年

现代英语(Modern English,Mod E.)时期——公元1500年至当前
现代英语时期又细分为:
(1)早期现代英语时期——公元1500午至1700年
(2)后期现代英语时期——公元1700年至当前

早期古英语文学作品

早期古英语文学作品是用诺森伯里亚方言创作的。由于斯塔的纳维亚人的侵赂,英国的文化中心由诺森伯里亚迁移到悔尔西亚,到了公元九世纪,又迁至西撤克进地区的首府威赛克斯(wessex)。西撤克逊国王艾尔弗雷德大帝(A1fred the Great)一方面武力抵抗丹麦人的侵略,另一方面大力提倡文艺和教育,亲自组织并参加外国文学作品和学术著作的翻译,以及本国文学的沙写和校订工作。古英语诗歌作品,通过西撤克逊抄写者的努力,才得以保存下来。在艾尔弗雷德大帝时期,古英语散文作品有很大的发展,这些作品主要是用西撒克逊方言写的。古英语的词汇不同于现代英语的词汇,大多数的古英语词都是西日耳曼语的固有的词。古英语词汇中也有一些从其它语言借来的词。。从这些词可以看到早期罗马商人的影响是很大的。随着基督教传入英国,有更多的拉丁词进入古英语词汇。原来居住在英国的凯尔持人的语言,有极少数词进入英语词汇,也有一些凯尔持语词保存在英国地名里面。

几乎所有的日耳曼语源字汇(包括一切基本字汇,如代词、连词等)都相对来说更短、更非正式。拉丁语源的字汇通常代表更加优雅或更有教养。但是,过多运用拉丁语源字汇,则会被认为矫饰或故意引起混淆。乔治·奥威尔的文章《政治与英语》对此作了透彻的描写。

英语使用者在选择单词时,通常可以从日耳曼语源和拉丁语源的近义字汇中挑选:如“sight”和“vision”、“freedom”和“liberty”。这些近义词之间都有微妙的差异,使用者能够自由选择组合表达不同的观点。

日常生活中,大部分所用到的词汇一般是日耳曼语源。大多数拉丁语源的字汇通常用在更加正式的讲话和文章中,比如法庭发言或者编写网络全书。

英语以它巨大的词汇量而着称,很容易引入专业术语和输入新词到日常使用中。另外,俚语也为旧词换上了新的含义。这种灵活性非常明显,通常需要区分正确正式的用法和日常一般用法;英美的初等教育教师一般会提醒学生那些日常广泛使用但在正式场合中并不正确的字汇。

英语的句子结构比较简单、自然,合乎逻辑思维的自然顺序,也就是说,英语的词序word order比较自然。英语不象德语或俄语,句子结构没有那么复杂,词序没有那么多的倒装现象(inversion)。英语的“语法”性别和“天然”性别相一致,不象俄语、拉丁语那样把所有的名词,按照“语法”性别,都分为阳性、阴性和中性。这样,现代英语就免去了名词和形容词的复杂的格的变化,而德语和俄语仍大量地保存着这些变化。所以说,英语的第一个持点就是它的结构比较简单,因此比较明白、易学。英语的第二个特点就是它的词汇非常丰富,因此它的表达能力特别强。据估计,英语词汇包括的单词超过一百万,居世界各语种的首位。英语的构词手段也很多样,因此英语不断产生新词。另外一个现象就是英语的词义不断发生变化,原有的词也可以获得新的词义,而且这种词义变化比较自然,显得毫不费力。例如,sophisticated的原义为:“非常有经验的,老练的,老于世故的”,它的基本词义是“失去了单纯性”。从这个基本词义发展到“复杂的,精致的”这一过程也是很自然的,不费气力的。这样,我们就可以用来修饰 weapons,而得到“尖端武器”这个新的概念。这样,原有的s叩histica快d一词就变成两个词了,因为它获得了完全不同的新词义。此外.英语还有大量的短语动词,由动词加副词构成。这些动词词组使英语的表达力更加灵活,使英语变得乎易近人,生动活泼;英语本身具有上述两个特点:结构简单,表达力强。加上其它的历史原因相当前的国际需要,无怪乎英语已成为国际交往的公用语言。

英语的发展

第一代英语 英国英语 British English 始于1601年 奠基者莎士比亚 现代英语的奠基
第二代英语 美国英语 American English 始于1831年 规范者韦伯斯特 现代英语的规范
第三代英语 国际英语 Worldenglish 始于1995年 发展者新世界国际 现代英语的发展—————世界现代英语发展史上第三个里程碑!

❾ 高二学生如何提高英语阅读能力

英语学习过程中,阅读能力的提高与培养是一个重要方面。教师在教学时要给予正确指导,教会学生掌握阅读文章的技巧与方法,同时要扩大阅读面,积累词汇,了解语言的文化内涵,从而真正做到提高和培养他们的英语阅读能力与水平。
一、积累词汇

词汇是英语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学好英语的根基所在。能否理解一篇文章,除了基础的语法知识外,词汇是基础,比方说造房子要砖瓦材料,词汇就是阅读英语的砖瓦材料,因此有一定的词汇积累是提高阅读能力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随着新事物的不断涌现,生单词也多了,学生一遇到生词就频频查阅词典,极大的影响了阅读速度,同时也中断了阅读思维的连续性,这必然会影响对文章的理解程度。因此,积累词汇就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1、掌握构词法

掌握构词法对英语阅读起着很重要的辅助作用。在向学生介绍英语单词结构时,可以主要介绍三种常见的构词:派生法、复合法和转化法。要学生学会分析词汇的结构,掌握基本规律,就可以运用词汇的部分线索,推测其在句中的意义,既而对句子、短文、文章的意义进行判断,最终达到理解全文的目的。如They are paying a not inconsiderable amount rent. 句中的not 与后面的形容词的前缀in-构成一个双重否定,表示肯定意义。又比如,我们在阅读中碰到了antiaircraft一词,通过分析这个词的组成成分,就可猜出他的含义。Anti-是表示“反,抗,阻,排斥”等意思的前辍,air是“空中,天空”的意思,craft意为“飞船,航空器”,这样antiaircraft便是“防空袭的”或者“防空袭的武器”

2、进行广泛的阅读

阅读本身就是一门硬功夫,只有不断的补充、重复,才能掌握足够的词汇,从而把握文本的基础信息。广泛的阅读一方面在课内可以通过快速阅读的方式来解决,可以选择部分内容丰富和题材新颖的材料,由浅入深,同时限定时间,配合部分自测题,使学生自测在限定时间内的阅读效果。另一方面,在课外教师要有选择地给学生补充一些阅读材料,且阅读题材要丰富多样,如可以是广告、新闻、教育、医疗和科普知识等,文章体裁可以有记叙文、议论文、应用文等,这样学生才有兴趣,才乐于去读,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通过有选择地进行课内和课外阅读,既增加了学生的词汇量,又可使学生在阅读之中产生良好的语感,并且能运用英语去思维,从而达到了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目的。

二、学会并掌握良好的阅读技巧

做事情要讲究方法,那么要提高阅读能力也要讲究方法,掌握好的阅读技巧就至关重要了。我们要掌握好的阅读技巧,首先要摒弃一些不好的阅读习惯,这些不好的阅读习惯很影响阅读,根据实践经验,学生一般存在三种不良的阅读习惯:一是有声音朗读,有些学生习惯于一个词一个词的读;二是视野范围小,视觉只停留在一个意群上,甚至只停留在一个词汇上;三是回视多,学生在阅读时往往遇到生单词或词组,眼睛马上顺着生词往回看。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这些阅读习惯很大程度上分散了读者的注意力,中断了思维连续性,对所获取的信息难以形成全面、准确的理解,从而大大的影响了阅读理解。因此,摒弃这些不好的阅读习惯,掌握良好的阅读技巧是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任务。

1、略读的技巧

略读(skimming)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阅读技巧,它是以极快的速度跳过文章细节,以求抓住文章梗概的方法。读文章如同看树林一样,人站在树林前不能把眼睛光看着一棵树,甚至只盯着树上的叶子,一张一张地看,看到最后,还是一张一张叶子,叶子固然要看,但整棵树也要看,一整片森林更要看,我们必须要把视野扩大,这样才能对森林全貌有所了解,读文章也是这样。略读可以帮助学生对所读材料有所了解,为进一步深入文本打好基础。在我们常规阅读课教学中,通常要学生找出文章谈论的中心是什么,那么学生就要通过略读来了解文章的主题,在略读过程中,尤其要注意某些重复出现的关键词,它们往往与文本主题密切相关。

2、查读的技巧

查读(scanning)也是一种快速寻找信息的阅读技能,它既要求有查阅的速度,又要求有查阅的准确性。查读带有明确的目的性,要求从大量的资料中迅速寻找某一个具体的答案,不必细读全文,综合运用眼睛的扫视来迅速找到所需的信息。查读一般用于做题时,根据题目的中心问题,估测答案可能出现在哪些地方,有选择的去阅读所需材料。

3、细读的技巧

在浏览全文后,根据需要,在特定的范围内逐句阅读,对关键词进行仔细推敲。通过推断和推理,弄清文本中字里行间隐含的意思。在细读过程中,可以根据上下文和相关知识来预测生词、词组和句子的意义,对复合句可借助语法手段加以剖析,以实现对文本的透彻理解。

三、把握文章的整体结构

阅读能力的提高,还必须对文章的篇章结构有一定的了解。英语的文章都是由一定数量的词汇与句子,根据一定的联系纽带,按照一定的思维模式结合起来的语篇结构。因此,阅读一篇文章必须把具体的词、句子与段落放在整体中,从而尽可能的获取文章的信息,确切的来把握文章的内容。根据篇章语言学理论,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培养应首先采用宏观导入的方法,即让学生了解语篇体裁背景,使阅读思维快速建立在固定的语境中,形成良好的阅读感觉和情绪。然而,我们的学生在阅读中遇到的困难,往往是把文章分裂了,很多看完一篇文章后对篇章布局都不了解,因而很难读懂文章中的中心意思。所以阅读文章必须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在阅读过程中还应该掌握一套阅读方法,才能对文章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1、找关键词

关键词是文章的主要信息的载体,它们是文章的线索,作者往往以它们为线索将文章串联起来,形成一个一个的意群。阅读时应以意群为单位,跳过那些与理解无重大关系的词,这样可以提高阅读速度,从而提高理解能力。

2、找主题句

英语的文章具有鲜明的特点,它的主题句绝大部分是在一个自然段的开头或结尾,文章的展开都是围绕主题句进行的,教会学生找主题句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关键所在。

3、了解中心思想

任何一篇文章都有一个中心思想,读完一篇文章后,找出反映文章的中心内容的句子、段落,最后归纳出全文的中心内容。了解了文章的中心思想后,那就对全文有了一个整体的把握,从而可以更好的阅读文章,了解文章的其他细节信息。

四、多读课外书,了解文化背景知识

语言学家Goodman认为:“阅读是一种心理语言学的猜测游戏。”在这个心理语言活动过程中,读者根据语言符号不断的进行猜测,并随时对所获信息进行分类、归纳、判断和取舍。整个阅读过程实际上是读者与作者之间的交流,这种交流往往产生一种相互作用,而这种相互作用的产生是以文化背景知识为基础的。要真正读懂一篇英语文章,还必须掌握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从而了解语言的内涵。我们可以把语言比作树木,把文化比作森林,如果只顾语言,而不了解所学语言赖以生存的文化,等于只见树林不见森林,就很难完全理解语言。比如下面一段文字:

Shipwrecked &Gorgeous

Blonde girl Friday, marooned on fantasy Island is lost without a tall resourceful Robinson Crusoe 45-46N/S, capable of lighting fires, sending messages in bottles.

这是一则英语征婚广告,如果读者缺乏相应的背景知识,便无法理解其中的深层含义。从文中看出征婚者定是位历经生活磨难的女子,爱好文学,谙熟《鲁滨逊漂流记》,在广告中,她将自己喻为轮船失事后落难梦幻岛的“星期五”(鲁滨逊的忠仆)急切盼望有那么一位英俊高大,机敏能干的“鲁滨逊”救他逃离苦岛,重获新生。

由此可见,有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从而了解语言的内涵在阅读理解中是至关重要的。在英语阅读教学中,让学生了解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培养英语文化意识和增强对文化的敏感性,对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是十分有益的,也是绝对必要的。

英语阅读能力是衡量学生英语掌握程度的重要尺度,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是我们的一个教学重点。它的提高和培养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全面工程,并非是一朝一夕之事,而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只有脚踏实地、循序渐进,让学生在课内外广泛阅读,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面,提高文化素养,才能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你现在的年龄比较适合读英文小说,例如:1. 英国Charles Dickens的A Tale of Two Cities《双城记》很不错!讲有关于革命的东西。适合男孩看。而且,一开头的那一段就很出名:It was the best of times, 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 it was the age of wisdom, it was the age of foolishness, it was the epoch of belief, it was the epoch of increlity, it was the season of Light, it was the season of Darkness, it was the spring of hope, it was the winter of despair, we had everything before us, we had nothing before us, we were all going direct to Heaven, we were all going direct the other way—in short, the period was so far like the present period, that some of its noisiest authorities insisted on its being received, for good or for evil, in the superlative degree of comparison only.
2. 美国Bill Bryson的A Short History of Nearly Everything《万物简史》。一看题目就知道是关于自然科学的通俗读物。
3. 美国Emest Hemingway的The Old Man and the Sea《老人与海》。很经典。
如果你是女生,可以读一些例如:《The little princess》小公主等一些励志的小说

❿ 大家对英语学习有什么看法

1、选择很重要

应该毫不犹豫的选择学习英语。因为英语学习非常重要。 可以说英语无处不在,衣食住行的很多方面都可看到英语,穿的帽衣鞋袜,吃的食品的外包装,家用电器操作按钮,使用电脑都会用到英语态度很重要。

用感恩的心去学,会使更认真,认真的态度是学好英语的关键。 书本笔墨纸是爸妈花钱买的,磁带也是。讲义是老师花时间整理的,室的多媒体是为了大家能更好的学习而精心布臵的,课件是费心费力制作的。

2、学好英语不难,信心很重要。

要经常给自己鼓劲,给自己加油,说我能行。要有正确的心理暗示。这样做对你一定有好处。从小处入手慢慢大家都会学好。

3、学习方法

大方面讲,任何语言都有三要素------语音、词汇和语法。 关于语音与词汇。前面提到,英语是字母文字。他的发音和单词的书写形式有很多一样的地方。并且不一样的有规律可循。这几乎是所有字母文字的特点。

学英语要学好国际音标,国际音标及其读音规则在我们的教材后半部分有,大家要学会读,要做好拼读练习,记好音和形的对应关系。

4、关于语法

创造真实的语境,在真实语境中理解语法。经常使用语法去表达。比如说第三人称单数问题,说一说你和你的同桌每天大致的活动就比只背过语法规则好得多。英语,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活学活用,定会锦上添花。

5、国内工作的职场人维度

如果工作在国内,但工作上需要使用英语,那么英语能力就是确保自己能够高效完成工作的一个必备工具,升职是自己升职的一个垫脚石,比如医生、教师、外贸人员、翻译人员、记者等等。那么对于这么一群人来说,学好英语百利而无一害。

热点内容
39天电影在线播放免费观看 发布:2024-08-19 09:18:18 浏览:939
可投屏电影网站 发布:2024-08-19 08:19:20 浏览:140
农村喜剧电影在线观看 发布:2024-08-19 07:46:21 浏览:300
电影院默认区域 发布:2024-08-19 07:39:02 浏览:873
台湾金燕全部电 发布:2024-08-19 07:30:20 浏览:249
在哪可以看网站 发布:2024-08-19 07:29:06 浏览:467
电影tv版app 发布:2024-08-19 07:28:17 浏览:51
韩国伦理电影在什么地方看的啊 发布:2024-08-19 07:18:34 浏览:835
韩国找女儿那个电影 发布:2024-08-19 07:18:34 浏览:667
惊变温碧霞在线播放 发布:2024-08-19 07:10:13 浏览: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