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文本阅读课教学视频
A. 科研课题《英美文学文本阅读与电影欣赏互动研究》
我上学期就是学这门类似的英语选修课。虽然课本比较无聊,可是通过一边学习课本的专内容,一边属看电影进行讲解和课本的联系,是很能看出,其实电影和文学作品之间是有很大的联系的。
第一个大方面就是由文学作品变成电影。很多时候,虽然我们看过原著,电影有些许的变化,可是还是离不开那个文学作品中想要表达的意思,这就是很多经典电影能长存的原因。比如第一部的《傲慢与偏见》(顺带说,里面饰演达西先生的男演员就是这届奥斯卡最佳男演员的扮演者)。虽然后来好像2005年吧,又翻拍了第二部《傲慢与偏见》,可是你比较这两部同一题材与同一剧情的电影,其实是有很大区别的。比如人物的变化,是不是已经跟原著一样还是有所区别,区别又在哪里~等等的之类的可以进行比较与对比的地方。再之就是那些编剧想拍文学作品,他们是怎么打算写好剧本的呢,这又是另一个问题,这些编剧也是连接文学作品与电影的一个桥梁。
第二个大方面就是如果已经拍好了电影而且反响不错,反过来把它变成小说之类的。又是怎样变化与转变的。这些你都可以想想看。每个人对这两个大问题都是有不同的看法。我相信你的看法肯定更新颖的~
B. 如何解读英语文本,构建思维型阅读的课堂教学模式
不知道你指的是什么意思,英语课本其实未必讲的是国外的历史故事啥的
也就是身边时常发生的事情,我还是觉得中文的课本更有一些特殊的教导意义的
C. 如何解读文本,构建思维型阅读的课堂教学模式
解读文本,是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基本功,也是教师提升自我修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可以说,解读文本,是有效教学的第一步。
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中,许多教师备课时不先去解读文本,而是除了教辅,还是教辅。教师的精力,都用于设法把学生训练得看到试题就条件反射出标准答案,于是,解读文本变成了“不合时宜”的奢侈。当然,也有不少教师是认真备课的。他们参考了很多资料,写了很详细的教案,但教学效果总是不如人意,根本原因还是没有解读好文本。他们过于关注教学方法,提问什么问题,怎样安排教学程序,却缺乏对文本的个性解读,或者盲目拓展、延伸,忽视对教材自身资源的挖掘。还有些教师过于依赖教参,没有自己的见解,有的甚至照抄别人的教案,或者干脆电脑下载,抄也懒得抄,至于人家为什么这样设计,人家的教学环境跟自己有什么不同,都没有深入思考。殊不知,只有当教师对文本有了具体而深入的感知,有了咬文嚼字的探究,有了融会于心的感受,有了深刻的个性理解,并形成自己的构思时,美好而精妙的教学设想,才能变为现实,才能不断创新,才能使课堂教学的灵感熠熠生辉。
解读文本,要以语言为根本,在不具有任何资料的情况下,静下心来读文,潜下心来思考,从文本的主旨、结构、语言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思想感情等方面理解透彻,使文本内化于胸。
一、从一个文学爱好者的角度去阅读
(一)读懂文本的主旨
把自己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读通文本的语言文字,理顺文本的脉络思路,欣赏文本的表达技巧,体会文本的思想感情,读到动情处,拍案叫绝;读到精妙处,摆头吟诵,进而融入文本的情境,感受文本的情味,跟文本产生共鸣。这时,就可以跟作者对话,谈字里行间给你的印象和联想,谈由此产生的感悟和启示,谈文本的基本价值取向,谈怎样从无疑到有疑,再到无疑。在阅读时,文本的主题思想是灵魂,在教学时,文本的主题思想是航标。教学上何轻何重,何取何舍,从哪一角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最后的落脚点在哪里,教学是深厚还是浅薄,完全取决于这一步的解读。所以,教师在初始阶段,要全身心地投入阅读,当在瞬间有所触动、有所启迪、有所震撼时,请珍惜这一瞬间,用精炼而个性化的语言,记下自己受感动的原因,这是指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的精髓。我第一次阅读《老人与海鸥》时,海鸥为老人守灵的场景,使眼眶湿润起来,多可爱的精灵,多深厚的情谊!这种人与动物之间丰富的感情世界,不正是文本的精华吗?它告诉我们:动物是我们人类的朋友,人和动物要和谐相处。这个提炼主题的过程,就是读者受感动的过程。只有经历了这样的过程,才能在教学中抓住要领,感染学生,使他们也跟作者产生感情的共鸣,才能体现文本的基本价值取向。
在深钻主题时,还要注意兼顾独特性和多样性。独特性指对主题的理解,不要人云亦云,要有自我的具体感受,如三下的《燕子》,有人把主题确定为“美”;春天景色美,燕子外形美,飞行美,歇息时的静态美。但是,一个“美”字能涵盖作者要表达的所有情感吗?如果把主题定为“生机和活力”,其内涵就深刻得多。多样性指文本的主题可能是多层次、多角度的。如二下《画家和牧童》,许多老师把主题定位为牧童的率直和勇敢,或是画家的谦虚谨慎。我认为更重要的应是牧童的实事求是,不盲从,敢于挑战权威。如果把主题单一化,就会出现教学中扼杀学生个性的倾向。
(二)读懂文本的结构
一篇课文,是一个整体。要理解这个整体,必须从篇章结构入手。“整体——部分——整体”的课堂教学结构,就是先整体感知,把握文章的中心,再理解中心跟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理解文章的中心,可从课题入手,也可从重点词句段入手。六下《跨越百年的美丽》是写居里夫人的,因为人的外貌美不可能跨越百年,可见文本的中心是赞扬居里夫人的内在美。这是从课题入手。《北京的春节》是围绕“热闹”一词写的;《一夜的工作》是围绕“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这句话写的;《钓鱼的启示》是围绕提出“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那一段来写的。这是从词句段入手。文章的各部分,围绕着中心,各自用不同的形式展开。大多数课文按事情的发展,或时间、地点的变化逐步展开的,是纵式结构;有些课文,如《鲸》,是按事物的几个方面来写的,没有先后之分,是横式结构;也有些课文按总分的顺序写,既有纵,也有横,是综合结构。
(三)读懂文本的语言
读懂文本的语言,要沉入文本,聚焦关键词句。一方面,要先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领悟文本主旨,防止“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断章取义地误读课文,才能对各部分进一步探究,准确地理解课文的内涵。另一方面,要抓住重点词句段,体会词句中含蓄的意思、丰富的感情,品味用得生动、准确、贴切的词句,还要理解词与词、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联系,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然后尝试有感情的吟诵、涵泳。只有教师把课文读出味来,才能引导学生把课文读出味。至于课文中布局谋篇的精妙,写作技巧的高超,也要仔细揣摩和发掘,教师体会得越深刻,讲课时越能运用自如,深入浅出。
D. 如何突破初中英语阅读课的文本解读
阅读教学是英语教学中最为关键的一环,英语阅读教学在发展学生的能力中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通过阅读教学,它既可以促使学生储备丰富的语言基本知识,培养语感,发展阅读技巧,形成阅读能力,同时又能陶冶学生情操,提高跨文化学习意识,培养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据笔者了解,新目标英语(Go for it)八、九年级教材中的拓展阅读材料文章长、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点多,文章有一定难度。最使教师困惑的问题是:如何处理文本解读和语言学习的矛盾。老师们都有这样的深切体会,鉴于学生很难对文本内容和语言学习同时做理性的分析,在处理阅读中的语言时会产生两种弊端,一是课堂只就课文内容进行讲解和问答活动,不关注文本词汇和语言,导致课堂活动有时脱离文本。二是在分析内容过程中脱离文本进行词汇和语言讲解和操练,隔断了学生文本解读的连贯思维。
《英语课程标准》关于阅读技能(五级)的目标描述为:学生应该能够根据上下文和构词法推断、理解生词的含义;能够找出文章中的主题,理解故事情节,预测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可能的结局;能够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运用简单的阅读策略获取信息;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积累达到15万词以上。
因此,教师在关注文本的同时关注词汇,提高学生语言意识和运用能力。在处理阅读中的语言教学时始终把握两个要点:一是语言学习是为了加深对文本的解读。二是语言学习和操练不能脱离文本语境。
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文本解读呢?
正确处理文字、文学与文化三个层面的关系。
阅读文本,可以从文字、文学与文化三个层面进行解读。按照从单词到句子,再到段,这是文字性解读,重点学习有关目标语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文本塑造的人物,承载的写作意图、观点和技巧进行分析,是对文本的文学性解读,重点训练阅读技巧。读者以自身的知识经验,将自己所处的现实世界和文本所创造的语义世界相联结,对内隐在文本里的、作者秉持的观点和价值取向进行批判性意义建构,实现个体经验世界的重组,是对文本的文化性意义建构,重点培养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而文字、文学与文化三个层面的解读,都离不开对文本语言的研读,而这些文本语言也构成了阅读课的目标语言。
优化文本资源,注重自主阅读和主动探究。
文本是英语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载体,也是学生获取丰富语言信息的桥梁。对此,在英语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从文本资源本身出发,创新教学思维模式,对文本资源进行优化,以此来发挥其重要的基础作用。这种优化文本资源的方式,首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解概括能力,即要求学生能够在充分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运用文本的核心词汇来表达文章大意;其次是要求学生体味文本中的重要信息,培养其语言信息筛选能力;最后,则是注重培养学生的拓展延伸能力,即要求学生在发挥自身想象思维的基础上能够深入体味文本的思想情感及其拓展价值和意义。
三 、感悟文本内容,提高学习思维和感知能力。
阅读教学既然是基于对文本的理解感悟基础之上,那么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培养则是其中的核心。笔者以为,培养学生的感悟文本能力,应该在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基础上,注重对文本的语言信息、深层内涵等方面予以关注,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语言学习思维。学生感悟文本应该在阅读的基础上了解文章大意,并以此来提高他们的整体阅读理解能力;其次是注重对文本主要信息的提炼,以此来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最后则是要求学生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学习思维中不断总结。
丰富文本阅读资源,积累知识内涵和文化底蕴。
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积累达到15万词以上。这就要求学生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应该跳出文本学习范围,注重不断地补充自己的语言阅读量,以此来帮助自己积累更为丰富的知识,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从学习发展的需要角度来看,文本仅仅是学生学习的一种桥梁,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在多样化的阅读资源基础上注重积累自身丰富的语言知识和技能。笔者以为,丰富文本阅读资源应该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利用好现有的阅读学习资源,鼓励学生通过阅读课外书籍等文字资料来积累阅读量;(2)借助电子读物来积累阅读量,即要求学生能够通过互联网、电子书等途径来丰富自己的语言素材;(3)阅读现代化的报刊杂志,鼓励学生通过阅读贴近生活,用具有时代性的文字材料来增加对异域民俗风情的了解,提高跨文化学习意识。
阅读课堂教学设计中正确解读文本
<<新目标英语(Go for it)>>阅读课堂教学分为三个阶段:Pre-reading, While-reading, Post-reading。三个阶段各有侧重。
1. Pre-reading
Pre-reading阶段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主要目的就是设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为接受新知识做好准备。因此这一阶段要复习文本相关语言知识、设计有趣味性,体验性,可说性的问题,拓展学生视野,预测文本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想象力和英语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2. While-reading
课文文本处理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是学生接受新知识的关键所在,课文是文化背景、词汇、语法、篇章等知识的载体。通过课文处理,要求学生能把握课文基本思想和篇章结构,了解作者思路等,具有语篇理解能力。
这个阶段要加强文本语言、文本内容和文本结构等的指导,使教学语言与阅读相融,加强师生交流,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学会阅读方法,培养阅读能力。
3. Post-reading
在课文文本处理完成以后,设计一些问题,对文本内容进行复习、复述、总结、表演、辩论、小组讨论等进行巩固,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了解、掌握。这一阶段的活动应与文本密切相关,但不能拘泥于文本本身。这一阶段应让学生发挥想象,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原文,培养其思维和应用语言的能力。
E. 如何设计高中英语阅读课教学活动
阅读教学是高中英语教学中非常重要的方面,阅读课往往被认为是最容易上但又是最难上好的课型。尽管对于阅读教学,教师在观念和做法上都已经上升到一个新的阶段,但还是存在着诸多问题,如:以“阅读课”的名义进行单纯的词汇、语法教学,即课型定位与实际操作不一致;阅读过程只是走程序,没有突出重点;阅读活动缺乏针对性,不能有效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词汇教学脱离所教文本的语境等等。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对文本的解读不够充分,教学设计不合理。那么如何才能合理设计阅读课教学呢?下面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一些粗浅的心得,愿与读者共享。
一、全方位解读文本,确定阅读课教学目标和重点
“文本解读”是教学的一项基本功,新课程标准理念指导下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逐步从对文本进行简单的文字信息处理,过渡到深层涵义的文学性解读和文化性意义建构。教师在解读文本时应从多个层面去解读,抓住文章的重点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特点和语言特色,理解作者的深层意图,充分挖掘文本的教学价值,为教学目标的设定和教学活动设计做好充分准备。以人教版NSEFC Book6 Unit5 AN EXCITING JOB 为例,总体来看,这是一篇难度较大的文章,篇幅长,材料难,生词较多,内容与学生生活距离远;但通过仔细品读文本可以了解到这是一篇记叙文,是一位火山学家的自述。作者通过自述介绍了他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性质,说明了他热爱该项工作的主要原因是能帮助人们免遭火山袭击。他还详细描述了一次亲历火山爆发和到火山口采样的经历,说明做火山工作者的乐趣和危险性。深入解读文本,不难从全文中作者使用的the greatest job, I’m never bored, … excites me and makes me feel alive, It was an absolutely fantastic sight, enthusiastic, amazed 等词句体会到作者对作为火山工作者的极度热爱。同时,透过作者对工作的描述可以了解到从事火山工作对工作人员特殊的素质要求。通过深度挖掘,全方位理解,可设置以下教学目标:
After this period you will have been able to
1. know more about the work and qualifications of being a volcanologist.
2. use some important words and expressions, such as alongside, appoint, wave, fountain, suit, make one’s way, to talk about the work of a volcanologist.
3. use some reading skills, such as skimming, scanning and taking notes, to get the main idea and detailed information.
围绕已确立的教学目标,教师可以把作者描述第一次目睹火山爆发和到火山口采样的经历部分作为阅读理解的重点,其余部分只在寻读环节的问答和读后讨论活动中涉及,这样就突出了阅读的重点。
F. 如何让群文阅读走进课堂
阅读是汲取和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因此,阅读对智力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指导阅读任何一篇课文,都是给学生智慧仓库里增添一笔财富;阅读教学中的任何一项训练都不同程度地起到开发学生智力的作用。(摘自《当代语文教育学》)从大语文观看来,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一致的。大语文的运行系统由课堂教学、课外阅读、生活体验与感悟三个子系统构成。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活动是大语文运行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是大语文教育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标准》虽然明确规定小学阶段应完成145万字的阅读量,但在实际教学中,因为缺乏具体的、可以操作的有效措施,如读物的选择,实施的方法、时间、评价考查的办法等,所以很难真正将《新课标》中关于课外阅读的要求落到实处。尤其是课内教学将课堂教学时间安排得非常满,难以腾出课内教学时间对孩子进行阅读指导,拓展孩子的课外阅读量。
综观小学生的阅读实践,普遍存在电视替代书籍的慵懒阅读行为,浅尝辄止的敷衍阅读行为,只爱口袋书、漫画书的偏食阅读行为,只读作文选的功利阅读行为,随波逐流的盲从阅读行为,以及无“法”可依的浮躁阅读行为等现状。课外阅读的管理、引导滞后,从而使得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质效很低,并亟待提高。
根据本校学生语文学习及课外阅读特点,在本学期,为了在课内教学时间争取更多的阅读指导时间,进行更为扎实有效的课外阅读指导,我们进行了基本课内文本的相关文本群文阅读进课堂的研究,主要对群文阅读进课堂的时机及文本的选择做了一些探索和研究,从以下三种基于课内文本的群文阅读拓展教学探索,努力构建大语文课堂。
一、简化课内教学,精简教学课时,引入相关文本
现行语文课本中的不少文本对于孩子来说,理解并非难题,但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经常是老师满堂问,学生满堂答,一些明明学生可以通过自主阅读就可以弄明白的问题,老师也要提问。有些课文的教学,老师处理得比较复杂,总想挖掘文本中所有语言文字训练点,忘记了一课一得,把语文课上得简简单单。这两种情况无疑浪费了不少课堂教学的时间,也给课内群文阅读带来了时间上的障碍。
为保证群文阅读的时间,我们选择了一些学生感兴趣又比较容易理解、语言文字训练点比较少或孩子容易掌握的课文,如童话、神话,简化语文课堂教学,只选择孩子们最难掌握的一到两个语文训练点进行教学,将两个课时的课文教学压缩到一个课时内,在保证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节约出一个课时的时间,第二课时进行与文本相关的课外文本阅读。如三年级上册第18课《盘古开天地》,这是孩子们第一次正式接触神话这样一种故事类型,第一课时课内教学,老师就抓住了文中的字词和让孩子通过文本感受神话故事“神奇”的特点这两个教学点进行教学,既落实了孩子的字词基础,又让孩子津津有味地阅读文本,对神话故事的特点有了初步认识。第二课时,老师让孩子们回忆自己曾听说过的,通过动画片看过的,通过儿童文本读过的神话,激发孩子对神话的阅读兴趣,再给孩子们带来了《嫦娥奔月》、《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夸父追日》四个中国神话,让孩子们通过文字再一次感受中国神话故事的神奇,远古人类丰富的想象力,并让孩子们了解文字阅读所带来的不同感受。又引入了《圣经》中的《创世纪》篇章,让孩子阅读西方开天辟地的故事,初步感受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开拓视野,拓展思维。从横向和纵向两条线围绕课内文本,选择合适的群文阅读文本,落实课外阅读,做到课外阅读进课堂,有指导,有交流,有反馈。
二、基于文本特点,挤进课外阅读,帮助深化主旨
课本中的某一些课文,对于某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比较难理解,对于老师也是只可意会难以言传,在这样的课文教学时,我们边教边挤进相关文本的阅读,不仅拓宽了学生阅读面,而且可以用主题相同却丰富多样的文本,帮助更好的理解课文主题,深化主旨。
如在教学林清玄的《和时间赛跑》一文时,学生可以理解到作者透过文字要传达的时间宝贵的主旨,但文中许多表达对于三年级孩子,理解起来还比较困难。于是在教学中,老师没有在课文的词句上过多纠缠,而是在课内挤进了一组有关时间的文本,其中形式丰富,有朱自清著名的散文《匆匆》,有儿童诗《时间是一只蝴蝶》、《今天》、《一天只有一个早晨》,还有林清玄另一篇与时间相关的散文《与太阳赛跑》,同时进行阅读指导,每读一篇都有不同的阅读指导方向,让孩子通过有指导的阅读,更了解了时间是什么,时间从何处流逝,从而更好地理解了课文中作者追赶时间的快乐,通过这样一组文章的阅读、交流及创作,还让孩子丰富、积累了语言,感受了语言的丰富和美妙,进行了语言文字的综合运用练习。
三、课内教学为点,课外阅读为面,做阅读点灯人
语文教师应将推进儿童阅读作为自己的份内职责。小学生到了中高年级,随着识字的增多,不仅具备了阅读课外书的条件,而且也产生了阅读课外书的愿望。
G.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实施多文本阅读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
课堂阅读教学,是提高学生听、说、读、写回能力必不可少答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光靠课内阅读,而不进行课外阅读.学生就像井底之蛙一样,阅读面狭窄.因此,阅读教学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阅读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广泛阅读,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例如:在学习了《冬日童年骆驼队》、《祖父的菜园》等一组课文后,我鼓励学生阅读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和萧红的《呼兰河传》.学生因为被课文内容所吸引,阅读兴趣大增,从而受益匪浅.
(二)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积累文本中的好词好句
积累在语文学习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只有不断熟悉语言,积累语言,才能把古今中外的语言精华据为己有,才能为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国语言丰富多彩,从低段开始,文本中就出现很多优美的词语.在教学中,除了让学生学会写这些字以外,还要教会学生积累这些词语和运用这些词语.如:二年级上册的“识字一”,编排了一组描写秋天的词语.在教学时,除了让学生在课堂中学会这些词语外,还应该鼓励学生在平时的习作中运用到这些词语,以达到巩固和积累运用的目的.
H. 例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利用文本空白进行小练
【内容提要】语文作为一种社会交际工具,其核心功能在于能够熟练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参与社会交际。这也就要求我们的阅读教学要从单纯的指导阅读转变为读写并重、读写结合,使学生在阅读教学中不断积累语言,逐步学习运用语言。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呢?笔者结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文的特点,来谈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四个策略:一、抓住重点词、句,适时训练,培养遣词造句的能力。二、抓住文本空白点,发挥想象,培养创意表达的能力。三、抓住拓展延伸点,因势利导,培养表达。四、抓住读书笔记,反思自我,拉近文本和切身实际的联系。
【关键词】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策略
语文作为一种社会交际工具,其核心功能在于能够熟练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参与社会交际。现阶段我国小学语文课程将大量时间消耗在文本解读上,文本解读式的课程形态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社会交际能力的要求是不对称的。语文课程应该对接现代社会对本课程的要求,建构理解和运用并重,并且朝向运用的课程形态。吴忠豪教授在国家骨干教师培训中明确指出:“对小学生来说,学语文首先就是学语言——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今后在课程目标设置上,应变‘阅读核心’为‘读写并重’并朝向‘表达’;在教材编写上,应变阅读本位的‘阅读教材’为听说读写并重的‘语文教材’;在教学时间分配上,应变‘阅读主导’为‘表达主导’;在教学内容上,应变‘理解课文’为注重‘读写结合’的实践活动。”这也就要求我们的阅读教学要从单纯的指导阅读转变为读写并重、读写结合,使学生在阅读教学中不断积累语言,逐步学习运用语言。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呢?教学中,教师抓住有效的训练点,适时适当地组织学生随文练笔,不但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还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活跃课堂气氛,使课堂丰富多彩,熠熠生辉。笔者结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文的特点,对读写结合策略做了初步探索。
一、抓住重点词、句,适时训练,培养遣词造句的能力
语文教学要有语文味,看一堂课是不是语文课,重点就是看教师是在教课文还是教语言。在阅读教学中,教学内容少而精,是课堂教学的基本准则。如果上课东抓一下,西摸一把,看起来什么都有了,结果却什么也没有教会。就会犯 “面面俱到,面面不到”的错误。在一篇课文中选择一个或几个语段重点教学。在语段教学时,要抓住重点词句培养遣词造句的能力,让孩子在对比、模仿中领悟语言,习得语言。
比如在教《麻雀》一课中的这一句:“突然,一只老麻雀从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跟前”
1. 出示投影:
“突然,一只老麻雀从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跟前”
“突然,一只老麻雀从树上飞下来,像一根羽毛似的落在猎狗跟前”
2.说说从两个句子的对比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生:(速度快、心情急切)
3.能不能用“像……似的”写一句话,形容某种心情?
生:上体育课了,我像离弦的箭似的向操场跑去。
生:他做事情像一只蜗牛似的,慢死了。
……
再如在教《火烧云》颜色变化的一段时,我曾经学习着这样设计:
1、火烧云有哪些颜色?列出来并归归类。
2、你为什么分成这几类?这些写色彩的词在结构上各有什么特点?
(一种水果名+颜色、一种事物名+颜色、ABB、半A半B)
3、你能再写几个这几种结构的描写颜色的词语吗?
梨黄、葡萄灰 ;
茄子紫 ;
红通通、金灿灿 ;
半灰半百合色 。
4、把你自己写的词语代入课文读一读,你有什么感受?
再比如在执教《猫》一课中,引领学生在读中品味语言、在品味语言中进行模仿写作的教学片断:
师:刚才我们品读老舍先生用的语气词,老舍先生对这只贪玩的猫是这种态度,而且有的同学发现老舍先生用词很有特点。你来接着说说。
生:“吧,呀,呢”这三个词都用得很有意思,是常见的语气词。比如,我们常说“去玩——吧”。
师:老舍先生在一句话里连用了三个语气词,现在我们去掉三个语气词,请大家自己比较着读一读,放开声音读读。
生: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呀,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会回家呢?
生:加上语气词可以强调猫一天一夜没回家,不加语气词的句了就不能强调。
生:不加语气词的句子很平淡,像白天水没有一点儿味道。加上语气词后,句子变得更具体,更能通顺了。
师:我也想来读读,加上这三个语气词我们可以感受老舍是带着什么样的感情来说的呢?
师:你体会到什么?
生:老舍对猫的喜爱。
师:你品出了藏在文字背后的情感,了不起。同学们从老舍先生连用的三个语气词中,深深地体会到了老舍先生对猫的无比喜爱。
师:你能不能模仿老舍先生的写法,也用上几个语气词来写一种动物,表达对他的喜爱之情呢?
生:仿写小兔子、小狗、小鸡等
生:读。师生共同评价。
实践证明,在阅读